注册简书也有一段时间了。最初也只是想找个地方放放文字,后来的时间也在简书上看过些文章。借着最近产品学习的体会,我也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到简书来,是因为一位前辈的推荐。和许多从豆瓣过来的朋友一样,第一个感觉就是页面简洁干净。极简主义的风格对于寻求优质创作环境的人有着不错的吸引力,博客火热时代的创作者也很好的被过度过来。不仅如此,在线自动存盘、即时修改更新等功能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写作自由度;用于线上交流的简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作者与作者、作者与编辑间快捷交流的需求。
可以说,在文字输出方面,简书在“简”的主题上完成了不错的贯彻。简单,所以流畅。
但阅读输入方面,简书显现出的一些诟病已经日趋严重。许多用户或前用户感叹说“简书变了”,多半都是来自于其内容方面的变化。 2013年至今,简书的用户群体不断扩充,流量上的增加让主流内容开始变质。碎片化阅读时代,文字表达方式开始更加趋向去对人感官上的刺激,其中包括目前填充在简书内的各种营销类、鸡汤类、干货类文字(这里指的干货文是指构架混乱、缺乏应用度、知识密度不高的伪干货文)。
在这里声明下,我对于类鸡汤文并不全盘否定,但就价值而言,这类文字确实是感官享受大于实际价值。
作为一个以内容为导向的产品,“读”与“写”是同样重要的两个方面,而打造优质阅读内容一定是产品的核心。想要将优质内容呈现给读者,就需要产品在内容选择上下大工夫。
在这里,就简书目前的现状,我有这样两个疑问。
1.对于目前的内容现状,是否要做出改变?
2.有什么方法可以优化内容管控,提升阅读质量?
在这里,我想先谈谈第二个问题。
从简书创立之初,它的模块便是以专题形式来完成归类。用户可以自行申请设立专题,同时也有官方管理的专题栏目。这种形式弱化了类似豆瓣小组、社区类的小团体框架,更容易让用户群相互融合。从前面提到的简洁属性看,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用户得到更广的内容反馈。但正是这种专题式的筛选模式,让更多质量不高的内容得以大量流动。
类似于鸡汤文之类,浅显、博眼球、功利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定义兼容度。它可能适用于许多标准门槛不高或限制条件模糊的专题,这无异于为这些文字内容的流动提供了便利。而且,目前这类华而不实的作品风格多变,还会用看似优秀的模板格式或写作手法加以粉饰,给审核也增加了难度。其次,在大数据背景下,给用户推送的内容都是靠数据统计进行推算得出,而内容的流量和关注度是统计数据中的关键指标。因此,在用户浏览发现页面时,文章推送的来源可能来自不同的专题,不同的作者,但文章大部分都是雷同度很高的“水货内容”。
针对这个问题,我先提一种方法:合理运用标签机制。从早期的豆瓣到现在lofter等等,给内容标签已经非常常见。标签可以很好的定义文章属性,既便于归类管理,也可以轻松检索。同时又能给产品提供偏好数据,可以推送出更贴近用户需求的内容。
在这里,文章的标签要有这样几点要求。
1.固定标签内容,个性化标签仅用于个人检索。
2.标签制定要分多维度,标签内容趋于具象化。
类比我们常用的一些视频播放产品,它们在对影视作品的信息归纳上可分为上映时间、导演、演员构成、题材类型、评分水平等。而在文字内容的分类方面,这种方式也可借助。除了关注于作者个人,文章题材、文章结构类型、内容领域等都可以作为不同维度定义一篇文章。并且,在题材,问题结构方面为鸡汤文,职场文,工具文等建立自己的类别以供分类。这样,无论是用户自行查找还是系统推送给用户,其得到的内容更精确且具有导向性,同时也提高“水货文章”混入其中的要求门槛。而“水货内容”一旦被集中归类,许多有阅读素养的用户便很难去主动关注到它们,也不再会因为它们的掩饰诱导而沦为流量工具。
当然,这里有个重要前提条件:作者会严格按照类别标注标签。在这一点上,靠自觉是绝对不够的。这就需要简书本身对作品分类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与监控力度。在指导作者对自己内容定义的同时,对文标不符的内容作品及作者都要有惩戒处理机制。反过来看,这种方式确实会给作者创作铺设障碍,但这也恰恰会要求用户主动提高自己作品的质量。要知道,创作是可以属于每个人。但要想能呈献给大众,就必须保证质量。
其实,标签的应用不过是信息分类方法之一。我拿出这种方法,也是在表达信息分类对简书的重要性。这部光关乎于提高用户接收的内容,也是为“把对的内容推荐给对的人”这项工作质量的保证。喜欢学习某领域干货的可以看到更多的干货讲解、对书评影评感兴趣的可以接收更多的评论材料,达到诸如此类的效果。
刚刚谈了自己一个对于内容把控方法的粗浅设想。现在,我想聊聊第一个问题。
其实,看到满屏扑面而来的功利流量文时,我便有了一个疑问:简书是不是真的想着力于节制营销内容,提高文章质量?
看过一些简书编辑审核写的投稿须知,他们也有提到关于内容接收的问题。这里,他们大多数的回答是因为用户自己关注的专题和文章类型决定了他们接收到的文章推送。换句话说,你看到满屏的鸡汤文是因为你自己的关注类别问题。
是这样吗?我认为不是。
不可否认,这类“水货内容”的创作者人数众多,写作目的也各种各样。但对于首页投稿这样主流的内容推送专题,只有过了审核才能让大多数人看到。这么多“水货”过境的原因只有两种,一种是审核标准存在漏洞,一种则是审核更愿意这类文章的流入。
在这里,我想明确一点。关注度高、流量大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它和优质划等号,会抓热点不代表创作水平的优异。简书本身的产品定位便是18-30岁青年人的创作交流平台,而不是类似今日头条的热点快餐媒体。是的,这个时代的节奏很快,人们很难再愿意拿出时间做有深度的阅读。“不求甚解”越发成了大家的阅读习惯。但缺少了自身从阅读中对收获的转化,阅读本身便只剩下肤浅的悦目和盲从。 阅读输入同时影响着写作输出,无论是方向还是质量。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间只差一步。
那么,审核的漏洞有么?确实有。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一些,用户体验样也存在一些瑕疵。但目前的内容审核更多靠的是编辑对文章内容的主观把控,只要审核的主体思路定下,内容的主基调也不会跑偏。
所以,我更倾向于后者。
和许多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一样,简书也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是应该迎合用户的关注点去改变自己的定位,还是秉持原有方向,坚持优质至上。
不可否认我前面提到的那些博关注度的内容题材还是受众广泛的,容易引起关注的内容无论是用户或者产品经理都是喜闻乐见的。但简书开始的定位就并不是做论坛、讨论式的信息内容平台,这些内容的衍生只应该是辅助于吸引客户和用户黏性的培养。放任内容的无门槛甚至助力于这类内容的投入当然可以博得更多的关注,但简书本身也会沦为一个类今日头条的半成品,真正希望提高创作能力,分享文学作品的用户也会离开。试问,对比其他信息内容平台,简书在这方面有何优势,又何以立足?
就产品角度而言,用户的关注与黏性固然重要,但同时更需要有效的引导。被潮流牵着鼻子走只会得到一时的体量提升,而失去的可能是自己曾经最有亮点,最有竞争力的特质。而简书的问题就在于其产品的定位已经模糊不清。是放任内容题材的随波逐流,致力于用户量的提升,从而保持通过投资人实现盈利的模式,还是优化内容板块,提供价值高、有深度的阅读,进而引导用户完成更优秀的作品,培养高黏性的用户习惯,决定着简书未来的层次与走向。
最后,借用airbnb创始人Brian Chesky的话,“比起100万普通粉,我宁愿要100个脑残粉。”量的提升需要质作为基础。维护自身核心价值,对用户体现真正的价值,才是简书长期以来需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