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茶小科
图片:源自网络
主题:一代茶圣-陆羽
秦惠文王攻下巴蜀后,茶,开始走向更多人的生活。
但让人遗憾的是,它一直到隋朝,都没有太大的发展。
以前曾和朋友探讨其中因由,大致就是,那时的人们都太穷了。
唐朝,出了个名为陆羽的“浪子”,从源头,到制作、煮饮等,有关茶的方方面面,他都详尽地考证、实践、记录了下来。
可是,陆羽是个孤儿,既没有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也没有沈万三的雄厚财力,国家世俗意义上的大贡献和他无关,不过在寺里为高僧泡茶时欢喜了,喜欢了,从此就上了路,再没有停下。
他一生的寂静欢喜,换来了中国茶的千年闪耀。文化之福,茶人之福。
西游记中,玄奘法师求法,有白龙的陪伴,而我们的陆羽,寻茶的时候,也有自己的犎牛。我想,他前行的时刻,大概并不寂寞,这和或牛或马的陪伴无关,而是有了信仰,处处都成了故乡。
他爱自己的坐骑,所以在讲茶的外观时,陆羽说,茶有很多形状,有的就像犎牛的胸部,有起伏的褶皱;
他爱天上的白云,他说有的茶像浮云出山,曲折盘旋;
在旅途中,可能还遇见了胡人,他发现这些人的靴子皮面皱缩,像京锥的纹样,更像极了茶的模样;
春暖花开,冰河解冻,走了一天的他觉得有些累,掬一捧水喝,却在抬起头的瞬间,发现轻风悄悄地撩动湖水,那圈圈涟漪,竟也和茶相似;
……
世间的湖水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看到的褶皱各有各的不同。
他凭借缜密的心思,思索着事物的区别,不是因为对褶皱有癖好,只是爱屋及乌。
一次又一次,陆羽行走在人间的路上,每一条路,接触时可能都是第一次。
那么,这一条条羊肠道,这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家乡有什么不同呢?他没心思考量,这所有的所有,在他眼里都幻化成茶的模样。
纵观陆羽的一生,除了在寺庙的短暂停留外,其他日子都在流浪中度过,可是他的心,却比偏居一隅的大部分人都更安定。
因为喜欢,所以选择了从容,这可能就是“茶圣”一生的常态。
他所经历的所有的凄风苦雨、颠沛流离,不过为了追寻那一份难得的心安。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晋代杜育的《荈赋》中说:
“月惟初秋,农工少休”。
人们普遍重视秋茶,因为那时农事已经完成,茶叶和粮食相比,不过成了将就。
可陆羽却完全从茶的本性出发,他说:
茶,还是春天的好;
不仅雨天不能采茶,晴天有云也不能采;
上等茶,做到这些不够,还一定要趁着露水没干的时候采摘;
煮茶用的釜,大家普遍用坏了不能再使用的犁头炼铸,可陆羽说,终究还是银制的好;
用山林间的青竹制成的茶夹,虽不容易取材,可因为清香纯洁的竹液能增加茶香,所以总比铜铁制成的好……
陆羽视财物为无物,世间所有,不过是为茶而生。
每一次翻看《茶经》,每一次都会感动。
在那带着点点墨香的纸间,总有一个执拗、却又云淡风轻的男子跃出来,掐着腰、伸着食指说:这样不行,那样不对,只有这么做才有好茶喝。
但遗憾的是,我终究不知道这个执拗的男子,喝茶时究竟是什么模样。
可能吧,他喝茶、写茶时太高兴,以致于忘记观察自己的样子。
也可能,陆羽有朋友曾被折服,迫不及待地记录了这个人喝茶的样子,可一份份让人心动、惊艳的作品,最终还是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沉睡到泥土里,消失在历史里。
我们有《茶经》,就足够了。展示自我,也并非“茶圣”的本意。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缺失,使得后人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或不拘礼俗,或放荡不羁,或安闲镇定,或温文尔雅,或云淡风轻……
这时的他,不再是那个书册中骑着犎牛,独自行走的个体,而成了无数爱茶人心中的信仰。这一刻,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了最真实的陆羽。
关于他,还有这样一个传闻:
陆羽沏茶时被人羞辱,因此在后半生,愤怒而郁闷地写下《毁茶论》,警告后人都不要饮茶。
我觉得这简直是荒谬的。
在多少个星辰作伴的夜晚,他一点一滴记录着茶事,受的所有的苦和累,就是为了这一片最爱的叶子,若亲手毁去,如何舍得?
这样的揣测,既不符合陆羽心境,也不符合他的经历。
为心爱之物摔打了一生的茶人,终究不会如此脆弱。
有人把《毁茶论》解释为《论毁坏茶道的行径》,主要通过讲述世人毁坏茶的行径,来捍卫自己亲手创立的茶学!
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合理的解释。我甚至猜想,他在这部书中,一定也执拗地说:鲜叶一定要春天采,釜一定要用银制,夹也需用青竹做……
这样一个让人动容的陆羽,再一次闪现在我脑海里。我看着他,又一次在荒凉的山路上踽踽独行,仿佛是少年模样,也仿佛是中年、老年,虽然看不清,但我知道,每一个形象,都是最真实的他。
讲到这里,总忍不住再念叨欧阳修的那段话:
穷尽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之乐也。至于阴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动其心。”
我们的陆羽,终究属山林之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