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开始在得到上面学习专栏以来,自己养成了一定的作息规律。
第一阶段:早上6点起床,路途中一边开车一边听专栏内容,一个小时左右到公司后(7点左右),开始陆陆续续的做笔记。因此从起床(6点)到上午9点这段时间,基本上可以成为我不被打扰的一段时间。
第二阶段:从上午9点到中午12点处理工作上面的琐事,由于早上集中注意力的原因,基本上能惯性一整个上午,因此上午处理其他事情效率也比较高。
第三阶段:中午12点到下午1点半吃饭休息,成功午睡的话,下午也能有不错的几个小时,处理工作上的事情没什么大问题。
第四阶段:6点下班,但是这往往是开车的高峰期,预与其堵在途中还不如加班做点儿事。从6点到9点这段时间, 除了吃饭、休息之外,还有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可以不被打扰(我当时待的公司加班的人比较少,就算是有也不是天天加班)。这2个小时的时间我可以自由安排,既可以用来消化早上那段时间未消化完的学习资料,也可以用来消化工作上面的难题。
第五阶段:晚上9点从公司回家差不多半小时搞定,10点左右可以跑步一会儿,然后在11点左右就洗洗睡(也自然算是早睡早起了)。这样一天下来基本上不会留什么事情在第二天,往往还会提前把某些工作处理掉,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为什么每天要有那段不被打扰的时间?学过刘润专栏的同学应该知道,刘润老师在其中一篇文章里面讲过:一个成年人每天24小时大致分为三部分,睡觉8个小时左右,上班8个小时左右,剩余的8个小时中起码有4个小时左右用来处理琐事(吃喝拉撒等),那么你每天真正能利用起来成长的时间也就4个小时左右。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产生,就看谁能更好的利用这剩余的4个小时——很多事情就是需要不被打扰才能深度思考,而深度思考才是最有价值的。
17年下半年开始自己做生意,理论上时间可以由自己安排了(开始觉得很好),但是几个月后发现自己竟然没以前状态好了。没有了时间的限制,早上也不用那么早起来了,做事也不太注重时效,一切的规律都被打乱了。整天就是这件事干一会儿,那件事干一会儿,还时不时的被外界打断。经历了大概半年时间,自己发现很混乱了,然后开始焦虑,开始反省了,直到最近才慢慢缓过神来,我必须重新调整(规定)下自己的作息时间了。我是特别适合《深度工作》里面讲的“节奏模式”的。关于什么是“节奏模式”可以看我前面的一篇文章:成长过程中得掌握深度工作法
第一阶段:我还是得早上6点起床,这样6-8点这段时间就是不被打扰的时间,我可以用来学习较难的一部分知识或者处理工作当中的难题。
第二阶段:8-9点开启“耳机模式”,然后完成洗漱、送孩子上学、吃饭等琐事,这期间开启“耳机模式”可以延续注意力不被打扰;9点15《香帅的北大金融课》文章更新,我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完并做笔记,如果有什么没消化的,我还可以继续到中午12点,如果工作当中又什么难题或者需要写文章,也可以这段时间完成。
第三阶段:中午12点-下午2点,吃饭和休息。
第四阶段:下午2点左右到6点左右,处理工作上面的事情,工作的事情很大部分都是固定模式的去完成,不用花费太大的注意力。
第五阶段:7点左右回家陪孩子,跑步等直到晚上11点左右入睡。
这样一来我就把原来那不被打扰的(下班后的2小时)时间转移到了上午,我就可以继续“正常”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