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有些迟疑,而且距离论文答辩已过去一个月有余了,其实这不是我的风格,我的风格一向是即兴发挥,一气呵成,要不要写,怎么写,其实内心是打鼓的,总觉得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分享。
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怕过写作,相反,写作一直是我自以为擅长的事情,所以,当我去报名同等学力的时候,老师说要四年内通过国考,修满所有学分,再写一篇论文的时候,我就听成了只要通过国考就行了,学分么,按部就班跟着老师的节奏来总是能过的,论文,那就不是个事儿。一直以来,都是这么理解的。
之前分享过一篇关于国考的文章,由于分数较高,后来学校还采访了我,整理成文章分享给同学,获得了很多的赞许。我以为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就是最难的事情了,其实不然。
不谦虚地说,我为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打个满分,不管是学习之初每个上课的周末我都坐火车去南京,在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而且每次的作业我都完成得相当认真,碰到小组作业,基本上我都是主动挑大梁,因为我觉得参与的过程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有的同学可能因为工作的原因比较忙,不能全身心投入,但是,这不妨碍我全身心地投入,我最多就是帮人家署个名,我并不损失什么,我一直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是最大的。
在申硕考试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位热心的Y老师,他在申硕考试的过程中给了我们不遗余力的指导,考试结束后,他便组建了一个申硕论文写作群,并提醒我们,要早点开始论文写作,不能等到全部课程结束再开始。需要提前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初步意向的导师,然后,在老师来上课的时候跟老师作好沟通,看老师是不是愿意带你,并提前开始准备。
说来也巧,没过多久,学校便安排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课程,而我本人,就是从事多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所以我的方向基本上是确定的,于是,我在网上找到这位S老师的邮箱,给老师发了邮件,把我的基本情况介绍了一下,同时把我的申硕考试成绩、学科成绩都发给了S老师,同时表达了想跟着S老师写论文的意向,并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情况拟了五六个题目。S老师很快就回复了我,给了我不少的意见和建议,让我慎重考虑,同时建议我先开始文献的学习。
大约两个月后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我见到了S老师,上课前,同学都在私下说,S老师相当严厉,他的课不容易过.......确实,课堂上也可以看出来,S老师相当严厉,严谨,我在内心暗自问自己:要不要选择一条艰难曲折的路?内心马上给自己一个很肯定的答案。
课间,我哪S老师作了沟通,没想到他相当和蔼可亲,完全不似课堂上那么严肃,而且给了我不少中肯的建议,并加了我微信。后来S老师又把我们几个有意向找他当导师的同学都拉到了一个群里,发了一系列的资料和范文给我们学习。而且在这个过程中,S老师还几次跟我电话探讨论文研究方向的事宜。
说实在的,当我看到S老师给我发的论文范文的时候,我当时的状态是有点懵的,那完全不是我熟悉的文章啊,而且学校要求在职申硕论文必须是学术论文,而非MBA、EMBA那种应用型论文。我到今天依然记得我当时内心的绝望,看着论文上面实证过程的一张张表,我的热情减了一半。好像完全不是我认知范围以内的事情。
其时距离学校给我们分配导师还有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确实也积累了不少的文献相关知识,但研究方向一直没有最终定下来,也不敢冒然跟S老师联系。
直到两年多以后,学校课程进展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开始给我们安排双选导师,我在一系列名单中,没有找到S老师的名字,后来经与S老师确认,他即将退休,不再担任研究生导师,所以我又从新开始选择导师。
说来也是缘分,几年前去听了一节EMBA的开班课,加了当时老师的微信,这个老师是一位学术背景深厚、学识渊博而且很有造诣的导师,而且后来也给我们上过组织管理类相关课程,这次正好在名单上,我赶紧跟这位T老师联系,把我的基本情况跟老师作了汇报,T老师很爽快地同意带我了。现在想想真的是幸运,前后碰到两位认真负责的导师。
学校双选导师结束后组建了一个群,有七八十位同学,我记得在建群之初相互打招呼的寒暄中,我问了导师几个问题:论文写作的意义是什么?培养我们哪方面的能力?我们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算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诸如此类。我想,只有消除了内心的疑虑,找到了答案,才明白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才能更加地全力以赴。
T老师给了详尽的答案:论文写作是对大家整个学习阶段的一个综合检验。学习期间仅仅是掌握了每门课程的知识,但没有去创造知识。而论文的写作是要求大家应用所掌握的知识针对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痛点),运用规范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定性,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理论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研究这些问题的作用机理,在搞清楚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论文写作对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理论推理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论文答辩时)都是一个极大的提升过程......
弄清楚了为什么出发,要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那一切就变得清晰明了了。后来我常笑谈,论文才是研究生阶段的开始,之前上课的日子都只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而没有“输出”,而这时,到了我们输出的过程了。T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节详细的论文写作过程指导课程,记得我当时录屏了,反复听了好几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想说论文写作的过程其实是蛮焦灼的一个过程,首先确定研究方向前,导师建议读60篇左右的论文,先找找感觉,然后一定要找前沿性的东西,强调理论的创新,要聚焦一个热点问题,要“小题大作”,最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写学术型论文。
尤其记得在论文初期为确定研究方向时跟导师的各种讨论,讨论研究方向,讨论是作定量还是定性的分析,讨论如何搜集样本,创新点在哪里,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样的,理论模型是什么样的,理论上是否说得通......T老师相当严谨,每一步都让我走得相当地踏实,我后来想,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起初虽然每一步都走得比较慢,但是基本功打扎实了,后面才能走得稳,走得远。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下班后正好在菜场买菜,T老师打电话来跟我探讨理论模型,我两手拎满了沉沉的塑料袋,在喧嚣的菜场上狼狈不堪的样子。
最初的稿子就是在S老师发给我的模版基础上依葫芦画瓢画出来的,那应该是一篇优秀论文的范文,写得非常详细,七八万字,研究相当细致,对我这种论文小白来说,借鉴的意义非常大。在搭好框架的同时一边进行文献资料的填充,一边进行样本的收集,还要每天不停地学习各种工具软件,除了最常用的知网外,知乎,B站等都是每天最亲密的伙伴,工作量是相当的饱和。
初稿出来大概已经是两三个月之后了,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好多资料文献的堆砌,结论部分也未阐述得很透彻,缺乏独特的见解,抱着忐忑的心情发给了导师,心中有种“丑媳妇见公婆”的不安。
导师工作任务相当繁重,除了日常的上课,还要带研究生,有科研任务,还有一些社会职务,但当我收到导师回复我的初稿的修改意见时,我除了感恩还有羞愧,感恩是因为导师用修改模式帮我把有问题的点都指了出来,哪里需要补充理论,哪里需要完善结论,哪个论证过程不充分,参考文献不规范处也帮我作了修改......羞愧是有很多的错别字、标点、格式、语序的问题这些低级错误。导师的严谨让我对做学问这件事充满了敬畏,再也不敢这么敷衍,于是潜心学习,力求改善,到一月底的时候导师初步同意定稿。于是开始我的降重大业,尤记得小年夜在婆婆家吃完年夜饭,大家都嚷嚷着要打牌,我一刻不了耽搁地走回了家,一路上正好把晚餐喝的那半杯红酒代谢掉,然后回去继续修改,过年那一周就是在反复的修改和查重中度过。
2月中旬提交论文,月底学校公布了论文查重的结果,然后进入盲审阶段,4月初公布盲审结果,结合盲审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盲审老师的意见还是比较多,结合每个老师的意见作了大量的修改,最后卡着点提交了修改版。修改版提交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答辩事宜,准备PPT,填写学校的各项纸质和在线的资料。虽然我这里写得比较轻描淡写,但实际上是每每焦虑得不行,我感觉焦虑的来源是你对一切的不可控,感觉每走一部都像孙悟空西天取经一样艰难,但又有那么点运气的成份,推着我一步一步往前走。每走过一关,就觉得离西天又近了一步,但心中又轻松不起来,那种彷徨的不可铭状的感觉,因为你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状态在等着你。
但是总体来说,我还是目标清晰,而且颇为坚韧,在准备答辩的过程中,除了认真做好PPT外,我把我的论文打印了出来,每一页答辩老师可能会问什么问题,我都一一列在上面,怕万一答辩时一紧张,就忘了,所以我整篇论文从头至尾每一页都写得密密码码的。写得越多似乎心里越踏实。但是,我也知道,如果老师问到我认知范围以外的东西,可能还是存在知识的盲区,但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必须接受,并如实告知老师。
记得那段时间,脑子里就只有一件事,论文答辩,每天晚上很晚才睡,醒来就想着论文,太过焦虑的时候,就做美食,养花,所以我的朋友圈都是花和美食,不了解我的人可能以为我的生活尽是岁月静好了,其实我内心的焦虑无法掩盖。我只有让自己天天沉浸在论文中才能感受到一点点的踏实。
论文中最没有把握的是实证的数据部分,对于在职研究生来讲,这是最痛苦的,在你还没有开始论文之前,你听老师讲《方法论》,讲《实证研究》,你觉得像在听天书,但当你开始之后再听,又觉得稍微晚了点,而且纯属理论,没有太多的实战,实战部分需要自己去摸索,我虽然买了两本论文写作的辅导书,但是这个的角色跟新华字典一样,只能当工具书来用,真正的实战,还是要靠B站的诸多视频,一点一点地积累,摸索。现在回忆起来,每天都是在这样的焦虑中度过。
终于到论文答辩的日子,我一直盼着我能排在第一天,早点结束早点了断,结果,我被安排在了第三天,这意味着还要经过两天的煎熬。因为疫情的原因,这两年学校的答辩均为线上答辩,同时允许其它同学现场观摩,所以第一天我就早早地入场观摩了,五位评委老师,相当专业、相当细致,问的问题也五花八门,但第一天感觉还可以,总体来说评委老师还算温和,问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结论等等,以及论文的各种规范、细节问题上,我感觉似乎还凑和,可以应付,心里稍稍有了点底。
但是,由于紧张,晚上死活就是无法入眠,迷迷糊糊睡了两个小时就醒了,第二天又一早入场进行观摩,第二天换了一波评委老师,应该说每个老师擅长的领域是不一样的,每个老师关注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第二天的老师专门盯着数据、量表、引文、参考文献等我们陌生的领域在问,我对照着自己的论文反复地看了又看,突然觉得别人存在的问题,我也似乎都存在,这下不好了,本来就脆弱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到了接近崩溃的边缘,觉得自己死定了,过不了了,到下午,我直接就是不敢继续再看下去了。于是退出观摩,静静地思考第二天该如何面对。
那天回到家里,茶不思、饭不想,脑子里一片混沌,不知道第二天该如何面对,老公见我这个样子,很担心地说:这个证对你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既不给你加薪,又不升职的,你这么在意,完全没必要......我不希望你拿这证那证的,只希望你开心一点就好......可惜他的话对我一点作用都没有,当你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而且持续投入近4年的时间,要说你不追求一个完美的结果,那一定是自欺欺人。
晚上我早早地入睡,可是无论如何也睡不着,我也不明白曾几何时,自己的心理素质变得这么差了,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各种提问,睡意全无。后来干脆安慰自己,如果没过,就等下次吧!
第二天早早醒来,这两天一共就睡了5个小时,还是各种噩梦的睡眠质量,体重也是直线下降,瘦得像个纸片人,白天起来浑浑噩噩,但又强打着精神,我用风油精提神,又用西洋参泡了一大杯水,不停地喝。我被排在了第四个,幸运的是,我们那一组的评委都比较的温和,尤其是评委主席,温和得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们的心态慢慢地放松下来,等到我答辩的时候,居然都忘了紧张,只想着认真把评委老师的问题都尽量地回答圆满了。五个人答辩完,经过短暂的休息,答辩主席宣布答辩结果,除了排在第一位的同学没过外,其他同学都顺利地通过了答辩。我激动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当你走完一段艰难的旅程再回望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有甜蜜了,用一句话来描述论文的经历就是:苦尽甘来,又忆苦思甜,终生回味。但是,回望过去的那一年,自己真的是一直徘徊在绝望之谷,在不断的自信坍塌和自信重建中反复切换,自我救赎,最后终于走过这一段,为自己近四年的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感谢那个努力的自己,既执著又坚韧,任何时候都没想过要放弃,坚持到底就赢了。
(本文写于2022年6月,一直迟迟没发布是觉得自己这个过程太过煎熬,也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多大的帮助,但一年多过去后再回看,觉得还是有必要发布一下,也许对某些人有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