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自己已经从一个拿着psp外接着手柄玩游戏的网瘾少年,变成了如今这个白天图书馆,晚上仍抱着kindle看个不停的爱看书的小孩。
1.书的定义
小学的时候,自己对书的定义只有课内和课外两种。而这两种我再统分为“喜欢与不喜欢的。”那时候我喜欢语文,一本书上圈点勾画的全是感悟与好句。反之我不喜欢的英语与数学,一本除了书缝间的头皮屑之外,和新的没什么两样,另外一本更是有好几页都是相连的。显然是发下来就没被压在了箱底。
那时,父母叫我多看书。我毫不犹豫的说“看完了”。父母被我这口气吓到了。拿出语文课本叫我背诵。这自然不成问题。可当问及“这是哪种书的时候?”我颤巍巍的说“我喜欢的书?”却是让父母笑了好久。
儿时,喜欢与不喜欢,好于不好是我划分任何事物的标准。
长大了回想起来,才惊恐当时自己口气之大。不知书的种类,居然还敢说书都看看完了。
实属小儿无知。等到再大一点的时候,学校开始发课外读物了。才使我开启了读书的大门。
第一次爱不释手
厚厚的十多本书在一个浅绿色的盒子里整整齐齐的摆列着。我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对着那些书挑花了眼。最后一副蓝色封面,画着许多鱼和一艘巨大潜艇的书吸引了我。《海底两万里》的遨游让我热血沸腾,惊讶于大海的宽广与神秘。更让我握紧拳头,满脸激动的是那艘神出鬼没,威风凛凛的潜艇。
《汤姆索菲亚历险记》里山洞的情节让我面红耳赤,又有些向往。只觉得的美好的东西。抓住那一章反复的看了好几遍
《格列佛游记》更是激起了我想要扬帆起航,到巨人国里去领略宫殿的雄伟,到小人国里去看看事物的精致。
我自夕阳尚有余辉时看起,而此时已经是明月高悬。
读书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了三个境界。一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而我也把自己读书分为了几个层次。
儿时,以自己的喜恶来读。
中学,以兴趣来读,却已能做到即便看到一半不喜,也坚持读完。
到后来,自己一发不可收拾,从地摊上,书店里,邻居家中……等各种渠道里找寻我感兴趣的书看。《格林童话》让我惊讶与动物的聪明与滑稽。《厚黑学》让我有了同小伙伴炫耀的资本,自己从那里得知了很多“隐秘”。(后来才知道大部分都是野史)《聊斋志异》更是让我把讨厌的雨夜变得神秘,只因我期待着狐仙的来临。
那时候的自己 看了太多的光怪陆离的故事,也看了太多的心灵鸡汤。以至于现在的自己再也不愿去翻看一页。
等高中毕业了。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时 我才发现自己除了爱读书以外什么也不会。可即便是读书自己又留下了什么呢?
第一次迷茫
于是我出现了第一次看书的迷茫。除去了我不喜欢的心灵鸡汤。我不知看什么了。家中的书全是人物传记和名著 少于的医学与养生我更是提不起半点兴趣。
我第一次因为看书而发愁。好在当时网络已经很是普及了。万能的网友推荐的也大都是名著。
可面对名著,我心中却是有道坎一直跨不过去。
那是我小学的时候,一节自习课上。我抱着一本《中外名著导读》在看,周围的同学看我这么安静。翻了翻我在看的书。一字一句的念着“中~外~名~著~导~读。”他认真的表情和拖长的音调硬是让我呆立在那。等到他念完了。转过身去,小声的告诉别人“喂,你知道吗,xxx在看名著啊”一传十 十传百。细而尖的声音在教室里来回穿梭。我也在这声音里丢下书籍。从此再未开启。那时的我,觉得那一声声的传递是一次次赤裸裸的嘲笑,而我真的像做错了事的孩子变得小心翼翼。
时间冲淡了内心的恐惧,何况还有众多网友的支持。我拿起了一本《红与黑》。也自那开始,我不再缺书读,也不再害怕别人看手中所拿书籍时的目光。更加不再害怕自赤裸裸的嘲笑。书中人物跌宕起伏的经历也让我有了一丝豪情。
可一年过去了,当朋友问我“读了那么多书,你都记得吗?”的时候。我开始陷入了第二次的迷茫。
读书的方法
因为我读了二十多本书,却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住。一本书里面大概就记得主人翁的名字。有时还把几个人的家给安错了。很是窘迫。
读了就忘,书还要不要读呢?
各大论坛和贴吧与社区里找答案。才发现与我有相同情况的人很多。这让我稍有些许安慰。
可普遍的现象明知需要改进,自己还是无动于衷吗?
我在心里这样问自己。我开始寻找读书的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让我找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工具书。
他解决了我心中“读书的快慢”“书的分类”“不同种类的书如何阅读?”等问题。
我像发现了至宝的孩子,薄薄的一本书我头一次看了三遍,并照着书中的方法做了笔记。
也从这时开始,我心中对于“读书无用论”才有了自己的答案。
很多事情就像读书一样,不是没有用,而是自己不会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