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一拖宣传部部长
到一拖报到时,他的任命书上写着:“苏远,职务—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宣传部长。”
苏远当年36岁,原是新华社武汉分社社长,一拖开始筹建后不久,他收到组织部的调令,调他到一拖任宣传部部长。他以一个新闻人的敏锐,知道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第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国家要有自己的工业了,156项目的立起,正是这个战略实施的开始。他很庆幸也很激动,组织上会选调他。
苏远以最快速度乘火车到达开封,河南省委主管文化的副省长握着他的手说:“你到拖拉机厂当宣传部部长,肩上的担子很重。当需要人担当这个任务时,首先考虑了在军队的干部里挑选。国家正需要大批军队干部转入工业战线,充实工人的革命队伍。”苏远表示,一定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苏远到洛阳的一路上,都在想拖拉机的事。这之前,他曾到东北采访过,那是新中国解放的礼炮声刚刚响过,国家立即加大了对农业机械方面的投入,在资金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中央硬是拿出了4个多亿,从国外进口了2.8 万台拖拉机,优先供给了东北、新疆这些大型国营农场使用。但是,新中国还有8 0多万个村庄,这些拖拉机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正是国家农业机械太捉襟见肘了,党中央才作出了这样伟大的决定,为加速建设中国自己的工业机械化,自力更生,生产我们自己的拖拉机。
就在他报到的一个星期后,一拖大会战的“奠基”仪式开始了。那天,洛阳古城几万人参加了仪式,与此同时,各路建设英才从四面八方往这里云集。
第二天清晨,收音机里新华社播出一份简报,是关于“一拖会战启动奠基”的消息,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全国的轰动。祝福、祝贺和慰问信如雪片似的飞向洛阳一拖。苏远和宣传部里的同志每天应接不暇地收到全国各地的来信,经过登记 整理,差不多有2600封。让苏远没有想到的是,在黑龙江桦川县一个偏远的叫五里屯的村庄,村民来信说:“他们早就盼望有一台拖拉机,现在得知开始建拖拉机厂,觉得终于有盼头了。为了表达兴奋和感激之情,村民们自发地把节省下来的500多公斤大米送给你们。”
当苏远把这个情况反映给厂筹备处后,厂领导当即指示,马上回电报:农民兄弟不容易,告诉他们,谢谢农民兄弟的情谊和支持,大米我们不能收。可是,五里屯的村民们在桦川县委的支持下,还是不远万里顾了专车,把大米送到了拖厂工地。在这种情况下,厂里只好收下,准备换成钱给农民们,可他们坚决不要。这样感人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一天,河南南阳地区的群众给工地送来28 吨木炭。他们听说工厂急需木炭,他们那里山高路远,又没有运输工具,老乡们 克服重重困难,用人背肩扛的办法,一捆一捆从山上背下来,然后又背着木炭步行整整走了半个月,终于把木炭送到工厂,解了工厂的燃眉之急。徐州市送来了1万多吨耐火土和砖以及石块,这是全市人民自动捐钱购买的。还有全国上千万个少先队员,开展捡废品活动,把卖废品物换来的钱一分不剩全寄到一拖。
一拖的启动,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兄弟城市和各大工厂的鼎力支持。上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140多个厂矿,争着为拖厂培训技术 干部和技术工人,还有150多个单位直接给拖厂提供了设备和材料。1953年到1954年间,全国来了7000名技术人员和工人。其中数建设大军最为庞大,主力军是解放军建筑第八师和上海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所有人在总部的一声令下,打起行囊就离开了故乡,离开了繁华的城市,来到陌生和条件落后的这个小地方。
全国人民对拖厂的关注,苏远作为一个新闻人,时刻被文字背后的故事深深感动着。他在一篇报道中说:“当第一根钢桩打进这古老的土地,冉冉升起的不仅仅东方的旭日,还有6亿农民炽热而渴盼的目光。”他目睹了创业者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遇到了无数的艰难,也目睹了创业者们在困难面前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英雄气慨,目睹了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的诞生。当披红戴花驶过拖厂大门,广场上欢呼雀跃的人群,把庆祝的锣鼓声敲打得震天动地,沉寂的千年古城沸腾了,久违的欢乐汇成了海洋。人们像护送国宝一样,护送着这个“东方红”铁牛。
“东方红”铁牛履带滚压过的地面曾经是农民脚下的黄土地,而拖拉机即将从这块热土向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奔驰。一个叫王铭的摄影师拍下了一张张照片,将这些镜头定格在了“一五”期间拖拉机创建和生产中。在没有任何工业生产基础的情况下,这是人们不可想象的事,这个年代的人们多么值得骄傲啊!苏远从每一张图片每一篇文字背后,能看出建设者们的汗水,建设者们的奉献。创建者更像“铁牛”,正是这些铁牛们的坚韧意志和吃苦精神,才有了“东方红” 拖拉机的诞生。他感觉中华词典里“苦、累”这两个字解释得还不够,应该加上一个新的延伸,这两个字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
由于宣传工作的特殊性,他记录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发生在建厂初期的故事。在1956年厂区工地上,到处竖立着钢筋水泥预制的厂房立柱,10号、11号 街坊建成了一批新的红色宿舍楼,先建成的9号街坊第12栋楼本来是给苏联专家住的,但接到洛阳市委的要求,要在西苑路上统一建造一座外宾专家楼,经费由几个大厂出。拖厂出180万元,轴承厂和矿山机械厂各出80万元,热电厂30万元 ,这个专家楼的名字叫友谊宾馆。
友谊宾馆于1955年12月6日开始动工,1956年10月1日正式建成。友谊宾馆占地近20亩,建筑风格端庄典雅,中西合璧,大气中不失现代气息,是洛阳市当时唯一一家涉外宾馆,也是当时洛阳最时尚的一个建筑坐标,后来被称为洛阳的“钓鱼台国宾馆”。这样,拖厂1956年建成的9号街坊12这栋楼就让给了厂部办公室,厂部便从新建校,迁到了9号街坊。厂长和书记们则集中在10号街坊第5栋楼。
接下来,按照初步的设计,全厂职工15000人,年产德特54履带拖拉机15000台,生产方式是单一大量的流水生产。为了宣传一拖生产的拖拉机,党委宣传部专门组织潘承杞等工程师,编写了一本书(D.T.54拖拉机》,介绍该拖拉机各部件的性能用途以及驾驶整理维护和保养等知识。这本书很快就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3年后的春天,北京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惦念中国拖拉机的事,他询问和关心拖拉机的式样和性能。他说:“中国的产品型号名称不要用外文,我们生产的拖拉机必须用中文名字。咱们的拖拉机一定要适合我国的气候和地形,一定要综合利用;成本一定要尽可能地降低。”
大家听了这一重要指示后都非常激动,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的拖拉机如此重视。这样苏远他们又纷纷行动起来,发动全厂乃至全社会来帮助起名。时任拖厂厂办副主任的安道平向苏远部长建议,给拖拉机起个“东方红”的名字。苏远眼前一亮马上推荐给了厂长。在厂党委常务会上,大家都非常满意和同意用“东方红”这个名字。上报机械部后,很快得到了批准。从此,一拖生产的拖拉机都用“东方红”这三个醒目的大红字。
安道平提出了这个名字,可他没有向厂里要名誉,更没有 任何奖励,一直到后来,苏远想到这是一件大事,应该让拖厂的后人知道,便写了一篇文章《“东方红”的由来》。
1959年,周总理视察一拖,苏远和杨立功等厂领导都陪同接待和参观。他用文章记录了当时的情景:10月12 日,敬爱的周总理亲自到厂里来视察了。那天早上,在职工们的一片欢呼声中,周总理由吴芝圃等陪同乘车来到厂门口。苏远 和几个厂长和书记都列队上前迎接总理。总理和他们一一握手后,环视四周说,你们这里好大呀,真是个大厂。然后到接待室里,厂党委书记兼厂长杨立功向总理做了简短介绍,随后,一行人陪同周总理到车间视察。
周总理先后视察了发动机、底盘车间(后来的第一装备厂),每到一处,他总要问这些全新的机床是哪里生产的。杨厂长回答,大部分是国产的,少量是苏联的 。总理又问苏联给的设备到齐没有,杨厂长答,还有几台关键设备没有到,比如5 38滚齿机,应该7台,只到3台,另外还有好多技术资料没有给,总理点点头。
总理在底盘车间走到一个正在操作的年轻工人身边,那个年轻工人立刻停下来向总理行礼说:“总理—你好!”总理亲切地抚摸着他的肩头,问他多大了,当工人几年了,还夸奖他干得好。那位工人说,这还不够,要向姚长友学习,总理望着 杨厂长说:“姚长友是谁呀?”杨厂长赶紧回答说:“我们厂工具车间的工人模范。像姚长友这样的工人模范,还有发动机车间的卢富来、铸钢车间的戴尔升 。”总理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说:“呵,你们已经在注意培养人才了,挺好。”说着他走到拖拉机总装线旁边,看到拖拉机总装线两旁摆放着许多待装的零部件,工人们一一给总理做了介绍,并开动了总装线的电钮,总理看到总装备线便徐徐地转动来。
这时,马捷副厂长看了看手表,总理也看了看手表说: “该下班了吧? ”马捷说:“不,不着急。”总理又说:“你们是吃食堂吧? ”杨厂长说:“是的。”总理转身就说:“走,我跟你们一块儿去吃饭。” 在一旁陪同总理的洛阳市委书记吕英急忙说:“总理,友谊宾馆已安排了午饭 ,已经准备好了,去友谊宾馆吧。”总理对吕英说:“不用了,我们在厂里吃完饭还有事要谈呢! ”于是,总理由杨立功、马捷两位厂长陪同,到办公楼东头二楼职工食堂和大家一起用餐,同桌的还有省委书记兼省长吴芝圃和市委书记吕英。
饭后,总理没有休息,便到接待室和大家座谈,这时他谈到了拖厂的交工验收一事。他一再强调“大会要隆重热烈,但不要铺张浪费,工厂投产后,不仅要生产合格的拖拉机,而且要培养合格的人才。要记住,你们是中国的第一啊, 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育中国第一的人才,创中国第一的业绩。”总理的这段教导,让大家非常感动,后来历届厂长、书记都把总理的教诲当作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把总理的三个“第一”作为厂训。
就在总理视察回去不久,1959年10月26日,他在一机部部长陈正人的《关于一拖落成典礼的报告》上批道:“请谭副总理主持剪彩典礼。”
1959年10月1日,一拖厂前广场临时搭起了舞台,要在这里举行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落成典礼,大会上,吴芝圃代表国家验收委员会作了验收报告,谭震林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厂职工表示热烈祝贺,他说:“第一拖拉机厂的建成投入生产,象征着我国建国10年来工业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是我国沿着农业现代化道路前进的一个胜利的开端。我国农民早已盼望‘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伟大时代已经开始了。”最后,杨厂长代表全场15000名职工,对党中央、 国务院、省市领导的关怀和鼓励表示感谢,并决心做到“三个第一”。接着,大会主持人马捷副厂长宣布剪彩开始,全厂职工都涌向厂门口。谭副总理举起剪刀 ,微笑着看了看新建成的厂房,迅速地剪断了彩带,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这样一个个火热的日子里,苏远结识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他们为拖拉机的诞生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