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峡好人》之后,贾樟柯似乎有一段时间处在创作的「迷茫期」。那个时期,他拍摄了一系列的记录片《无用》、《24城记》、《海上传奇》,但都口碑平平。
直到2013年《天注定》横空出世,这部电影一度被认为是贾樟柯最有野心的作品。《天注定》中讲的四个故事都改编自社会真实事件,或许是题材原因,贾樟柯的笔触在《天注定》中变得凌厉了不少。
这部电影最终拿下了戛纳最佳编剧奖,为贾樟柯电影创作生涯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较为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部电影最终还是未能在国内和观众见面。
这部电影似乎也成为了贾樟柯创作的「分水岭」。
《天注定》之前的贾樟柯,还有抗衡和坚持的勇气,而《天注定》似乎是一声咆哮,咆哮之后是长达数年的回声和平静。理想主义者贾樟柯开始变得越来越现实,在创作手法上也越来越贴近大众,他似乎走向了与中国电影市场,与SC制度的一条漫长的博弈之路。
02
博弈的结果则要从2015年的《山河故人》说起……
2015年,贾樟柯带着《山河故人》回归,一贯坚持用记录故事的方法反映时代的贾樟柯,这一次选择了倾诉情感。电影上映后,很多人戏谑他拍了一部矫情的伪文艺商业电影。矫情和伪文艺倒不至于,相比他之前的电影,《山河故人》的风格更加清新是真的。
与《站台》中用灰蒙蒙的色调去刻画时代和青春的手法不同,《山河故人》中,贾樟柯不过是选择了一种更加温和,也更加亲民的表达方式。在时间的维度上,《山河故人》超越时代而存在。电影把故事延展到了2025年;在情感的维度上用三段式的叙事方法将过去,现在,将来连接在一起。
正如他之前的电影一样,在反应着时代的变迁中夹杂着个体生命的悲情屈辱,山河故人也依然在用电影镜头的变幻记录着时代的发展轨迹。只不过从《三峡好人》到《山河故人》,我们能够看到,伴随着物质主义的兴起,科技的振兴,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好人”的信仰已经分崩离析,片瓦不剩。
《山河故人》中,在婚姻的现实面前,涛选择了晋生而不是梁子,不管再怎么用情感的外衣美化,其背后体现出来的当代人在婚姻里的价值取向已经非常明晰。
传统信仰崩塌,一个时代的「消逝」在此完成。
无论我们再怎么伤感和怀念韩三明们,都敌不过这崩塌所带来的无尽的空虚和孤独。无论是漂泊异国,依旧操着一口汾阳方言的张晋生;还是从小在国外长大,丢失母语,忘记母亲的道乐;亦或是经历婚姻失败、父女离别,母子别离的涛;都为电影带去了一股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人在新的时代中迷失,山河依旧壮阔,故人却早已远去。
但贾樟柯又不仅仅是在表达这种离别的感情,他也在一种消逝中重新寻找。
时间一直在变化,时代一直在变化,身边的人也一直在变化,有没有一种东西是不变的?贾樟柯在电影中似乎没有给出交代。
或许电影之外,他自己也有「迷惑」。《山河故人》之后,贾樟柯开始越来越多地把自己曝光在镜头之下:与创造101的杨超越同框,去参加《演员的诞生》为自己的电影做宣传推广。
贾樟柯似乎也从独立电影人走上了明星导演的路子,这时候有人开始嘲讽他不得不向商业、主流靠拢。我一度迷惑,贾樟柯到底是怎么了?直到我看了《十三邀》里面他和许知远的对话,那时他的《山河故人》刚刚上映。
03
镜头前的贾樟柯淡定从容,手里拿着雪茄,偶尔嘴里也会爆出来一两句脏话。看完这个访谈,我似乎理清楚了某些变化背后的脉络。
从在录像厅看到陈凯歌的《黄土地》后,发誓自己也要拍电影的无知少年,到“故乡三部曲”拿奖拿到手软的贾科长,再到《山河故人》后的明星导演,由一个单纯表达自我,到寻求共鸣,再到寻求共鸣而不得,故而开始自我创作上的“独裁”。
贾樟柯对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一个逐渐「失望」的过程。
那期访谈中,谈及自己未来的创作方向,贾樟柯谈到了外星人,宇宙观,VR虚拟现实,并戏谑道自己变科幻了。当被许知远问道:你还相信所谓的人文主义的某些价值吗?他抽了一口雪茄,似乎在凝望着某些东西,说出了那句:“相信过。”
《山河故人》之后,贾樟柯似乎把想讲的一切都讲完了……2018年上映的《江湖儿女》仿佛是他过往电影的一副拼贴画,除了追忆和怀念,我们似乎再也看不到新的东西。属于韩三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贾樟柯在创作上遇见的难题比2006年《三峡好人》上映时所遇到的问题要复杂地多。
2020年,贾樟柯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柏林上映,一切似乎又回到了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