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少不了带着孩子走家串户拜年。但是,也有让父母倍感尴尬的事件发生,那就是孩子的“人来疯”。
01. 让人尴尬的“人来疯”
前几日,闺蜜带着孩子去同事家拜年,正巧同事亲戚家的孩子也在,三个孩子一开始还挺矜持的,礼让有加。
结果,没几分钟就打成一片了。三个孩子一会儿举着玩具枪,从这头窜到那头;一会儿又在沙发上玩蹦床的游戏。吃东西的时候,他们还比赛谁将果壳吐得远,怎么叫也不听。
闺蜜尴尬得如坐针毡,全程黑脸还不好发作。
同事笑着说:“没事,没事,孩子嘛不都这样,让他们尽情玩吧。”
话虽这么说,但是闺蜜还是觉得很尴尬,心里头有一万匹马在奔腾。
她很纳闷,孩子平时规规矩矩的呀,怎么一到外面就一反常态,表现那么糟糕?
其实,孩子的这种“人来疯”现象很正常。我家哥哥也是个典型的“人来疯”。
有一次他爸的同学来做客,我们提醒哥哥要有礼貌,跟叔叔打招呼,结果哥哥二话不说藏起来了。
然而,没过几分钟,哥哥就拿着一把手枪飞快地从客厅跑过,然后对着客人biu-biu-biu来了几枪。
客人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之后,在大人交谈的期间,哥哥总是想着法地来露脸,但当我们鼓励他表演的时候,他又笑着躲开。直到最后,他爸生气了,训斥了几句,他才消停。
02. 读懂“人来疯”
为什么平时表现良好的孩子,一扎堆就状况百出,将父母平时的教导抛之脑后?一有客人的时候就表现欲爆棚,怎么叫也不听?
这是因为:
·希望被人关注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曾提到:自我表现欲是人类的共性,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众人的焦点,全世界都是观众。
可见,表现欲是人的基本欲望。
孩子三岁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同样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成为世界的焦点。所以,人一多的时候,他们就不可抑制地想要表现自己。
比如,嗯哼与杜江出游的时候,偶遇路人粉丝。面对粉丝们的热情,嗯哼不但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反而冲着镜头不断地耍宝卖萌。
有的孩子知道该如何表现自己,但有的孩子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于是就出现了在大人眼中看来是胡闹的一些举动。
·自控力弱,容易随大流
有的孩子本来挺内敛的,可是一看到别的小朋友嗨翻天,他便也兴致高涨,放飞自我了。
这是因为,小孩子的自控力本来就弱,想要他们抑制心中的喜悦和兴奋,根本就不可能。他们的喜怒哀乐,统统都会毫无保留地体现在脸上和行动上。
这个时候,就算父母再严厉斥责,恐怕也是徒劳的。
·父母平时太过严苛
有的父母平时要求非常严格,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抑制了孩子的天性。
于是,孩子一到人多的时候,趁着父母注意力分散,就容易像脱了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时候,一方面父母的注意力在别的事情上,会放松警惕;另一方面,父母碍于面子,尺度会相对宽松,不会当着客人训斥得太严厉。
所以,孩子就会抓紧时间疯玩,弥补平时的不足。
03. 四招巧应对
当孩子人来疯的时候,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尴尬,想通过斥责,让他们安静下来。但这根本就不见效。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告知孩子基本的礼仪
告诉孩子基本的一些礼仪,并且指出他们行为中的不当之处。
比如:拿着枪对着客人biu-biu-biu这样的行为,是不礼貌的;在别人家做客,没得到允许就乱翻玩具和吃食,同样是不礼貌等等。
有的孩子其实都知道这些礼仪,但是关键时刻就是会掉链子,将这些忘得一干二净,那又该怎么办呢?
·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
堵不如疏。既然孩子希望被关注,这种表现欲是正常的体现,那么父母不妨给他单独的表演时间,让他的表现欲得到充分地释放。
表演完之后,再跟孩子说,现在大人要谈一点重要的事情,你可以先回房间玩会儿吗?
这个时候,孩子通常会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议,不再捣乱。
·管教要松弛有度
太过严格的家庭,孩子的天性往往是被压抑的。
他们平时表现得很乖很听话,但这绝不代表孩子就认同大人的理念。一旦,管教和束缚消失了,那么孩子就会快速反弹,走向另一个极端。
所以,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时,父母大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的天性得到释放。
而且,还可以趁机让孩子体验他们胡闹带来的自然后果。
比如:玩具弄乱了,就要自己收拾;果壳瓜皮也要自己清理等等。教导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远比杜绝他们捣乱要强。
·多带孩子出去玩
父母要多带孩子出去玩,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人和事,那么,对于客人到访,或者是去小伙伴家玩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那么新鲜了。行为,自然也就不会那么出格了。
我们总认为孩子还小,应该要听大人的话,表现乖巧才是好的。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干涉了孩子的自由,忽略了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
哲学家弗洛姆说:教育的对立面就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
孩子行为反常的时候,父母不妨多观察一下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世上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父母。
-------------
(菈妈:热爱文字和生活,分享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