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之歌》与《士兵之父》:两部前苏联二战电影永恒经典
@笑独行[编评]
【《士兵之歌》笑独行解题】
《士兵之歌》(Ballada o Soldate, or Баллада о Солдате, or Ballad of a Soldier, or Die Ballade vom Soldaten, or La Ballade du Soldat,一个士兵、士兵叙事曲、兵士的歌满谣、士兵的歌谣,苏联,1959)
二战青春与爱情题材传记永恒经典黑白片。苏联导演格列高里·丘赫拉依(Grigori Chukhraj)代表作。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初,只有19岁、家在俄罗斯西南地区的苏军通信兵在奇迹般地击毁两辆德军坦克后经将军特许的回乡探母之旅:六天假期,本可在家待两天,却因路途横生枝节兼生性乐于助人,最后只剩下赶回家去跟母亲见面拥抱、说几句话的时间了……故事的核心是小帅哥与俄罗斯小美女的美丽邂逅,同时展现了战时苏联前线和后方各色人等尤其是军人夫妻的生存状态。战争中脆弱的生命与抓不住的爱情。诗意弥漫,悲怆沉浸,深美宏约,惑人揪心。弗拉基米尔·伊万绍夫(Vladimir Ivashov)、让娜·普罗霍莲科(Zhanna Prokhorenko)等主演。全苏电影节大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
笑独行补注:戛纳电影节最佳送选影片奖、青年导演奖。概括地说,该影片故事就是一名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俄罗斯年青士兵短暂人生中的一首插曲。该影片为公认的苏联“新浪潮”电影代表作之一,并有评论誉之为“世界上最好的战争电影”。有战争影迷网友评论该影片情节与结构有如散文诗,表现与摄影随情绪变化,表演纯朴自然,配乐生动传神,“几乎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在下以为信然。在下所见D5影碟中文字幕翻译不甚通畅,片长为88分钟。IMDb该影片片长记录为89分钟,评分为8.1分。
【《士兵之歌》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士兵之父》笑独行解题】
《士兵之父》(Djariskatsis Mama, or Отец Солдата, or Otets Soldata, or Father of a Soldier,一个士兵的父亲、士兵的父亲,苏联,1964)
二战小人物题材传记永恒经典黑白片。苏联导演雷佐·齐克黑泽(Rezo Chkheidze)代表作。1943年至1945年,以种植葡萄为生的格鲁吉亚老汉的战争传奇:前往后方医院探望负伤的坦克兵儿子,却在伤愈归队的士兵鼓动下奔赴前线……在战场上目睹同行士兵负伤后被枪杀,奋起夺枪报仇……随即要求入伍,并以个性化的执拗和搞笑的好胜心征服将军……直到苏军攻克柏林时巧遇儿子……农夫对土地的感情与祖国相通。苏联全民抗战的一个标本。乐观精神加英雄情结,喜剧过程加悲剧结果。妙趣横生,笑中有泪。谢尔科·扎卡里阿泽(Sergo Zaqariadze)、弗拉基米尔·普莱瓦尔特舍夫(Vladimir Privaltsev)、亚历山大·纳扎洛夫(Aleksandr Nazarov)等主演。莫斯科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列宁奖金。
笑独行补注:该影片也是苏联“新浪潮”电影的经典,知名度和评价虽不及《士兵之歌》(Ballada o Soldate,1959),却也独树一帜、别具魅力。该影片有片长不同的两个版本,即83分钟的剧场版和89分钟的东德版,在下所见D5影碟片长为87分钟。IMDb该影片评分为7.8分。
【《士兵之父》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影片网友评论与相关网文三篇】
这里有你想要的一切,战争除外
作者:.
www.douban.com 2007-03-22 12:01:45
几乎没有战争场面 但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战争题材电影
情节简单 但却极富戏剧性 很抓人
我甚至不愿将她归类到战争电影
不希望她和战争两个字有任何联系
里面没有流血 牺牲 没有孤胆英雄
没有一般战争电影的所有内容
没有操蛋的意识形态
只有美好得一塌糊涂的人性
幸福到想哭的 爱情和亲情
简单到极至 也美到极至
影片如风般的自由 云样轻盈 纯洁
这美好的生活啊
让狗娘养的战争见鬼去吧
“世界上最好的战争电影”
作者:汉森
www.mtime.com 2009-01-08 00:14
这是一部前苏联片,很抒情。大概拍摄的年代在60年代。影片采取倒叙手法:1959年的苏联某个村庄,一位平静的母亲在村口的道路旁习惯性地等待参加二战的儿子阿廖沙回乡。但那个19岁的孩子就像千万个永远不能回到母亲身边的士兵一样,已经长眠在异国他乡,他的坟墓上只有一个称呼:外国士兵。
这部电影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表现后方的情境,但实际上导演一直在着力反衬战争的可恶。或许正是因为这个主题的普世价值,该片获得了许多世界奖项:荣获旧金山电影节大奖、最佳导演奖;全苏电影节大奖;戛纳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奖;1961年编剧瓦·叶若夫和导演格·丘赫拉依获列宁奖金。不过遗憾的是,这部上个世纪的老电影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节奏和故事的设置怎么看都还是有些稚嫩的痕迹。另外,这是一部黑白片。
电影开头等于是个“帽子”。战场上的通讯兵阿廖沙看到所有的人都战死了,他也开始撤退。敌兵上来4个坦克,炮口一直就冲着奔跑的阿廖沙,并且坦克追着他玩,这场面让人想起猫逗老鼠的残酷场面。最终阿廖沙顺手拿起一挺大枪,冲着坦克打去,竟然坦克冒烟了,接着是第二个坦克。就这样阿廖沙成为了英雄。首长接见他问:为什么这么能干?他回答说:因为害怕。听说要把自己树为英雄榜样,作为奖励,阿廖沙说:我要回家看我妈妈,我们家的屋顶漏了,我要回去帮忙妈妈修理房顶。首长特准他六天时间:两天回去,两天回来,两天在家修屋顶。
电影的主要部分就发生在阿廖沙回家的路上。战时一路上会有太多的曲折,以至于尚未回到家乡6天时间已经用完。即便这样,冒着坐牢的危险阿廖沙坚持一定要见一面正在地里干活的母亲,最终实现了阿廖沙“抱一抱妈妈就离开”的诺言。这一抱之后的离开,大家都知道几乎等于永别。
电影的另外一条主线是爱情。阿廖沙用肉罐头换取了一个看管军车士兵的准许,让他躲藏在干草堆中回家。中途一个逃难的姑娘也偷偷登上了同一辆列车。在复杂的环境中,他们俩由彼此怀疑到发生好感一直到倾心相爱。或许这是阿廖沙的初恋。纯洁的俄罗斯姑娘漂亮得如天上的圆月,她的大眼睛可以照亮每一个她所在的空间。其中有两个情节值得一提。在一个车站阿廖沙下车打水,火车却载着熟睡的姑娘开走了,那时候他们俩已经相爱,但是却没有任何留下联系的任何方式。就在人们认为从此这对恋人就要天各一方永远分别的时候,姑娘竟然出现。而当他们俩最后真正分手说再见的时候,由于情况紧急,他们依然没有明确地留下彼此的联系办法。这成为一个让观众揪心的悬念。
爱情的疼痛,母子的哀伤,都通过一个19岁的士兵来体现。战争的罪恶在生活的凄美反衬中得到无声的谴责。
影片的配乐也有独到之处。作曲家用尖锐的不和谐的弦乐阐释严酷的战争主题,这个主题蕴涵着两层含义:悲怆,但也有英雄主义色彩。电影里的音乐还有另一个主题——青春和爱情,这是用和谐而活泼的管乐来演绎的,并随着两个年轻人微妙的情绪心理变化而变换着音乐的节奏:时而羞涩,时而诙谐,时而欢快,时而充满憧憬,有时却又带着淡淡的忧伤。在阿廖沙和舒拉分手后,此前一直用管乐演奏的爱情主题忽然转而用忧郁的弦乐来表现——这预示着,爱情将被战争所毁灭。
散文诗的剧情结构,情绪化的摄影,青涩朴实的表演,生动传神的配乐——《士兵之歌》几乎是一部完美的电影。这部电影唯一的不完美之处在于——太短暂了,就象阿廖沙年轻的生命一样短暂。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才会在两年之内看了五遍或者六遍。每次看到片尾母子相见的这一段总是忍不住自己的眼泪。俄罗斯人常说“痛苦可以净化灵魂”,我在看完这样一部痛苦的影片之后体会到的是心灵的清澈,一种单纯明朗的气质,干干净净,就象晴朗的天空。(笑独行编订)
《士兵的父亲》:“一个士兵的父亲的颂歌”
作者:佚名
euroasia.cass.cn 2005-12-9 来源:欧亚研究网
卫国战争期间,格鲁吉亚山区一个老农民格奥尔基·马哈什维利接到了儿子的来信,儿子高杰尔基是坦克手,他在前线负伤了,现在在医院养伤。马哈什维利告别了心爱的葡萄园,千里迢迢前去探望负伤的儿子。当他风尘仆仆赶到医院时,儿子已经伤愈归队。人们为了不使格奥尔基失望,便劝他上儿子的部队去。马哈什维利又高高兴兴地上了路。途中,他因通行证失效而受阻。
正当他懊丧之际,一位伤愈归队的年轻战士阿尔卡季·叶尔绍夫劝他偷偷搭车去看儿子。马哈什维利思子心切,明知这是违章的事,仍跟随阿尔卡季上了列车。谁料,就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他被苏军哨卡拦住:他还是因为证明失效而不能久留。
翌日黎明,德军前来偷袭,大片麦地着了火,马哈什维利奋不顾身地和阿尔卡季一起灭火,试图救下一些宝贵的粮食。德军冲杀过来,阿尔卡季身负重伤,马哈什维利将他藏在麦丛中。就在这时,一名德寇发现了他俩,残忍地枪杀了负伤的阿尔卡季。马哈什维利怒不可遏,他一把夺过德寇的步枪,用枪托将德寇打死。
一路上看到的战争景象,战火中苏联军民的英勇无畏,年轻战士阿尔卡季·叶尔绍夫的牺牲,这一切深深触动了马哈什维利,由此,他萌发了留下来当兵的念头。他的诚意打动了部队首长,他被留了下来。部队考虑到马哈什维利的年纪,派他去洗军服,他很不高兴。每当苏军吹响战斗的号角,他便扔下衣服跑向战壕,抓起枪勇敢地和战士们一起战斗。
一次在行军途中,老马哈什维利随部队经过一座大桥,看见桥面上写着“上尉高杰尔基·马哈什维利的坦克领先通过这里”的字迹,他欣喜若狂,盼望着早日能与儿子见面。
战斗在一栋楼房内激烈地进行着。老马哈什维利所在部队受命协助另一部队歼灭死守在这栋楼房一、二层的敌军残部。经过一阵激战,连队攻破了一楼,但二楼的敌军仍在负隅顽抗。战斗间歇时,三楼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老马哈什维利听出来这是儿子在唱格鲁吉亚民歌。父子两人就这样相逢却不能相见,只能远远地互相问候。枪声又响了,战士们端起冲锋枪冲上楼,在两面夹击下,敌军全部被歼。马哈什维利冲上三楼找儿子,儿子却已经卧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他轻轻地扶起儿子,呼唤儿子的名字,但儿子再也不能回答。
红军部队继续前进,高杰尔基·马哈什维利生前所在的坦克部队一路领先,战士们没有忘记牲牺的战友,他们在路过的桥上又写下了:“苏联英雄——上尉高杰尔基·马哈什维利的坦克部队领先通过这里”。老马哈什维利没有被悲伤所压倒,他虽不年轻的身躯仍然充满着力量和勇气,他还要为故乡和亲人而战,为祖国和人民而战:这位“士兵的父亲”坚定地走在红军战士的行列中。
将《士兵的父亲》和《士兵之歌》两部片子放在一起比较着看,别有一番滋味。《士兵之歌》原文直译就是“一个士兵的颂歌”,苏联电影评论界则将《士兵的父亲》称作“一个士兵的父亲的颂歌”;两部电影描写的是卫国战争时期的两代人,但都是电影艺术家为红军战士谱写的赞歌。
《士兵的父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老农马哈什维利的形象体现了格鲁吉亚民族耿直不阿、慷慨大方、开朗豪放的特点。马哈什维利具有一个农民与生俱来的朴素的感情:热爱土地——编导用“麦地失火”时马哈什维利舍生忘死地抢救粮食、以及“苏军坦克碾压葡萄园”时马哈什维利怒不可遏上前阻拦等剧情生动地表现了他对土地的深情眷恋。
此外,影片还刻画了另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与马哈什维利结伴而行的俄罗斯士兵阿尔卡季·叶尔绍夫。阿尔卡季属于苏联军事题材文艺作品中的这一类典型形象:年轻、快乐、热心肠的小伙子,爱开玩笑的滑稽鬼,但同时又是忠诚的朋友、勇敢的战士。他很讨人喜欢,朝气蓬勃,就象四、五月的青草地,象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个可爱的小伙子的牺牲使老农马哈什维利清楚地看到了战争的严酷和德寇的丑恶残忍,他由此“学会仇恨”,从一个舐犊情深的老父亲、一个眷恋故土的普通农民成长为一位勇敢的战士——个人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命运紧密无间地融合在一起。
(2009年6月)
【《士兵之歌》与《士兵之父》:两部前苏联二战电影永恒经典_原创:笑独行_体面杂志(笑独行的和讯博客)2009-6-20 16:48:26】阅读(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