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书中提到,一旦缺乏对行为动机的深入了解,用对峙的方式去确认谁的对错,谁该被谴责,谁该受惩罚,往往只能带来更多的指责和争吵。孩子当然也学会了这样处理冲突的方法,他她们会马上把矛头对准他人:“是他的错!”“是他先开始的!”“她应该被惩罚!”这种行为非常容易被理解,当我们指责对方时,对方需要尽力保护自己免受责骂或惩罚。这种行为不仅适用儿童,也同样适用成人的世界。
我的女儿目前在上蹦跳式的英语培训,上课时,她会经常站起来去拿水杯喝水,喝完了还要让老师去加水。我发现后,曾经告诉她,上课时不能总是喝水,会影响上课的,而且上课中间去厕所,会错过老师给你安排的游戏节目。孩子需要自己理解为什么不能上课喝水,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她不可以这样做。这段时间是爸爸送她去上英语课,我不知道有没有改善。前两天,我的女儿告诉我,上英语课的时候,她的同学Ebian跟她说,一块儿站起来去拿水喝。女儿说,“Ebian站起来去喝水了,老师扣掉了她一颗星星,我没有站起来去喝水,我没有被扣星星。”我当时没有听清楚她的回答,我问她:“你去喝水了吗?Ebian 去喝水了吗?你们谁先去喝水的?”看看,我作为一个成人,对待这个事情,首先会想到的是谁先带头做了这个事情,谁就要负主要责任,谁是跟随者,可以少负责任。因此这种思想引导的问话结果就是,“她去喝水了,我没有去喝水,她做错了,我没做错”。先把别人的错误推出去挡着。所以当我现在反思这个事情时,我认为我不应该在问话中体现出“谁先做这个事情”的意思,而应该就事论事。问孩子你喝水了吗?为什么呢?以后有什么方式可以改善吗?避免出现指责的语气,弄得她赶紧为自己辩护。其实孩子喝水的动机,我大约是了解的,并不是孩子会渴,而是因为课堂上其他小朋友这么做了,她也有样学样。所以老师可能也意识到这样对课堂效果不好,做出了小小的惩罚措施。
昨天晚上,女儿在喝奶时,告诉我:“妈妈,我洒出来了”。我一听就着急,因为我很不喜欢喝的东西或者是吃的东西洒到衣服或者地板上,衣服要洗,地板要擦,是件很麻烦的事。我脱口而出:“怎么回事?”这是一个指责的问话,女儿可能感受到了。她回应我,“就洒了一点点,看不出来的,我不是故意的。”我赶忙从另外一个屋里走过来看看情况,确认洒得都看不出来在哪。我还是训她说,“你小心点喝,都这么大了,咋喝奶还能洒出来呢,端着水杯坐那好好喝”。事后,我想到刚才的情形,其实我心里是心疼女儿的。她知道我不喜欢,吃的东西或者喝的东西洒到衣服或地板上,因为我曾经为此在她小的时候打过她屁股(我很少打她),并且在生活中不停地告诉她我这个要求。所以她在这方面很小心翼翼,她很诚实地告诉我她洒出了奶,也很小心翼翼地告诉我只有一点点,甚至是看不出来,因为她不想被惩罚,所以要尽快为自己解释。我现在想这个事情,我就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在这方面要求这么严格呢?她只是一个四岁的孩子,可能会有手端不稳碗和杯子的情况,只要她不是故意地,只要她不是吃饭喝水时姿势不端正,为什么不能原谅她呢?为什么不去了解她喝奶时洒出来的原因呢?如果当时衣服上或者地板上洒了一大片,我会不会打她屁股?打了她屁股后,她必然是哇哇大哭,我也不会了解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女儿只会更加小心翼翼,甚至当以后这种事情再发生时,她可能不会再告诉我,而试图自己去掩藏好?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和女儿就像朋友之间相处。所以我需要改善自己的行为。我告诉自己下次再碰到这样情况,一定不能用指责的语气来质问她,要稳住自己的情绪。先微笑着告诉她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来处理。我想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处理脏的地方,让她参与进来,甚至可能还要告诉她,因为处理这个状况,多花了一些时间,后面要做的其它事情,就要减少时间了,例如减少出去玩耍的时间,减少亲子阅读的时间。处理好后,再问问她当时是什么情况?奶怎么洒出来了?这样,应该可以避免因为指责而带来的惩罚,哭闹,甚至是撒谎,关闭心扉。
同样,当两个孩子在一起闹矛盾时,我们大人也是首先想到的是谁先动手的,谁先挑衅的,大家普遍会认为先动手的孩子就要负主要责任,而没有先去了解这个事情发生的动机是什么。孩子们自然就会先指责对方有错,以尽力保护自己。家里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可能体会更深,当老大和老二动手打架时,家长会语气不善地指责;“怎么回事?谁先动的手?你是大的,怎么不让让小的?”大约是此类的问话。
我今天想说,当我们想要指责孩子的某个行为时,我希望我们能把自己的情绪暂停一下,深呼吸几次,试着不要去指责对方,而是尝试着去了解孩子当时的情绪,他她们为什么这么做?只有找到背后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的升级。
各位父母们,你们碰到这样的事情时,都是怎么处理得呢?看了今天的文章后,有没有可以改善的地方?期待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