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谈隆中对之前,我们先做这样一个假想:
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居所,当他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的那一瞬间,他在期待着什么呢?
我们把视野扩展到整个天下,就会发现,曹操挟天子,灭袁绍,击乌桓,雄踞中原,在世人眼里其一统天下已是大势所趋,余下的荆州刘表、江东孙权、凉州马腾、益州刘璋、汉中张鲁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只要曹操整合好内部资源,覆灭这些诸侯不过举手之间,这也是为什么世家大族们普遍与这些当地割据政权若即若离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客居荆州多年,并没有获得世家人才依附的原因。大势如此,非人力可回天。
我们再回顾刘皇叔过往奋斗的历程,自兴平二年(195年)领徐州到建安六年(201年)投刘表,这六年来刘备不可谓不殚精竭虑,不可谓不礼贤下士,不可谓不亲历矢石,这期间妻小多次失陷敌手,数次寄人篱下谋求再起,但是结局只能是逃离中原投奔刘表。在荆州六年间,刘备感叹“髀肉复生”,感叹“备若有基业,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虽志气不衰,但是面对着曹操越来越不可企及的身影,刘备离复兴汉室的目标却是越来越遥远。
也许,46岁的刘备期待26岁的诸葛亮告诉他:我怎么才能冲破藩篱,我怎么才能打破如今的局面,我怎么才能建功立业、匡扶汉室?
因此,我们唯有站在建安十二年十月那个历史的节点,感受到刘备的那种奋斗半生而不得的迷茫,感受到曹操越来越逼近的脚步声带来的巨大压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隆中对的价值,才能明白为什么刘备听完后要离开坐席,拱手向诸葛亮行大礼,恭敬地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今人观隆中对,常有过誉之说,那是因为各种信息让大家有种上帝视野的不真实感,就像球迷看球常觉得职业球员水平很一般,职业教练战术水平很差,道理皆然。
建安十九年,隆中对后七年。刘璋降,刘备据荆、益二州,大业初成。
2
隆中对说了什么?
用今天的话来说,隆中对就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向和竞争策略。
一个好的战略,就是在洞察竞争环境的基础上,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且这个发展方向是与自己已有或潜在的核心能力相匹配的。
隆中对首先分析了竞争环境和应对策略,明确了竞争对手、同盟军和直接对手,指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用为援而不可图,而应图谋荆州和益州,作为立身之本。然后分析了跨有荆益之后,需整合内外部资源(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时机出现,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击,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对隆中对要做以下解读:
(1)军事战略与商业战略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基本上都是零和效应,分析的出发点是竞争对手,而后者的基本出发点是顾客。隆中对在分析了竞争对手后,给出的策略是要避免与曹操这个多年的老对手直接交锋,而是向薄弱方向寻找突破;如果不得已要交锋,也是以孙权为盟友,尽量保存自己的实力。这就彻底扭转了刘备多年以曹操为直接对手的竞争策略。
(2)隆中对分析了各方的核心能力,曹操强在人谋(一是曹操自身就是才智卓绝之士,二是曹操善于用人且占据名分,府中人才济济),孙权重在地利,在江东根基已经牢固,也就是主场优势明显。刘备在这两方面显然都不如对手,但是他自身的核心能力就是人和,就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这就是刘备多年奋斗带来的巨大声望和光环,也许刘备因为自己的多次失败忽略了自己的真正本钱,但诸葛亮却深刻认识到了刘备的自身价值,因此,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永不屈服的奋斗总会给人带来想象不到的巨大价值,必须保有这种自信。
(3)为什么诸葛亮要提“待天下有变”方可出兵?这是因为从力量对比来看,即使据有荆、益成三足鼎立之势,也没有改变曹强孙刘弱的格局,若曹操阵营自身并未犯大错,则轻言北伐就是客场作战,以弱当强,非智者所为。而这天下有变也许是看到曹操时年53岁,长刘备6岁,有后事之忧。
(4)有人认为隆中对兵分两路北伐,是分兵自弱。我们必须看到这两路是有主次之分的,荆州之兵是一上将领之,益州之众是刘备亲率。诸葛亮的设想是刘备率主力取关中,仿高祖旧事,让荆州之兵牵制曹操阵营的中原主力,曹操在关中的统治其实不是很稳固,刘备若能定而固之,才是真正具备统一天下的根基了。当然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如果曹操将主力调往关中,则荆州之兵自然可以直插中原腹地,而孙权也很可能乘虚取江淮。
(5)有人认为荆州乃孙权必争之地,刘备主力入川,荆州必失,隆中对提出的据荆益望中原的方针先天不足。这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思维,其实自赤壁之战后,荆州就被曹刘孙三家分占,摩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面对曹操的共同威胁,孙刘的合作基础是成立的,如果刘备能选用合适的人选统领荆州,在与孙权的联盟中保持斗而不破的外交策略和足够有效的政治手腕,刘备保有原有的一部分荆州地界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孙权方还有来自合肥的巨大威胁。
隆中对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具备战略高度和系统观念的战略宏图,不得不佩服诸葛亮对时局的洞见,还有在不完备信息下制定高超战略决策的能力,同时,我们还看到,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后,也适时修正了自己的隆中对的执行策略,体现其冷静客观对待环境变化对战略的影响。
遥想隆中当年,丞相侃侃而谈,先主神情专注,君臣相得,千载之下,依然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