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我抱怨8岁的孩子以前用奖励的办法,很多事情都能顺利地解决,但是最近开始孩子学会了和她讲条件。让她帮忙拿个东西要奖励个红花才行,让她把作业做完也要得个什么奖励。感觉这个奖励有点不对劲了。
我们传统的育儿理念认为,孩子做得好就会毫不犹豫地给予表扬奖励。希望这样能让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但是,大量调查实验证明,奖励不仅起不了作用,还可能导致反作用。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在做事的时候会存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只有当自己感兴趣真正想做、想了解事情了,才会持久地自发地愿意去做。
举个例子,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玩耍吵闹,一连几天,老人实在难以忍受。于是,他和孩子们玩个游戏,提出来给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接着又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这个例子就形象生动地证明了,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收到的外在奖励越多,就越容易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兴趣,会为了奖励去做。
因此,在育儿的过程中家长要点燃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孩子对事情本身感兴趣,尽量少给外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