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同学在学校门口的小店儿吃饭,回教室的路上路过几株银杏树,奇怪都这个时候了,叶子怎么还没掉光。她回忆说去年这个时候去地坛公园,满地的银杏叶,很美。
一说到地坛,我就突然情绪很复杂。小学的时候住在地坛公园附近,充满了我整个小学时光的回忆。当然,有美好的,也有挺惨的。我记得当时一进门就有各种游乐设施,旋转海豚啊,沙画啊,隔三差五还有庙会,有很多玲琅满目的好吃的。美好的回忆跟食物有关,逛庙会的时候能解解馋;但是那些娱乐设施没怎么玩过,每次遛弯到公园附近想玩儿的时候都会被拖走,因为总会被「多耽误学习啊,你明天的课预习了么?」这样的说辞拒绝。升初中就搬家了,还挺远的,于是地坛就在我的回忆里暂停了。
所以我现在仍旧对游乐园和沙画有不同于别人的深刻情愫,因为这个需求在最应该被满足的阶段从没好好满足过。
大学毕业后,准备出国了,觉得马上要开始人生中一个全新的阶段,突然觉得应该好好弥补一下过去的遗憾。于是当下搭了地铁就跑到地坛,准备去记忆当中的那个角落,坐在小板凳上,买它50块钱的沙画,好好涂抹一下。
结果一下地铁,改建得面目全非,马路拓宽了,平房全拆了,哪哪儿都找不到记忆中熟悉的画面。好不容易跟着导航来到地坛公园,除了门口还是门口,里边儿全然不是曾经的样子。哪儿还有什么沙画,海豚,全是树!真真儿的全是树啊!
再没有机会实现童年缺失的回忆了,我却松了一口气。
记得初中的时候,每次路过街边的小书摊儿,我都会被几米的漫画吸引驻足,我好想全都买回家,一点一点地品味。可除了辅导书,图画类的书籍统统被归为和学习无关,所以不允许买回家。我当时想:「没关系,我好好学习,等以后挣了钱再全部买下来。」
这一等,就是六年,上了大学才有了自由支配的生活费,买了一本超贵的珍藏版。拿到的一瞬间,我先是无比激动,预留了晚上睡觉前一大段可以用来看书的时间,当时是冬天,还准备了好了热饮。结果晚上坐在灯下翻开的一瞬间,我却怎么也找不回当时的那种心动感。我不再被漫画简单的笔触吸引,我不再被那些断续的文字吸引。
我当时很难受,胃中抽搐得难受。你可能觉得小题大做了,可是你试想一下那种终于有机会实现曾经的梦想,但你早已全然没有享受的心境,应该就会理解我的情绪。
所以在看到地坛公园的海豚和沙画早已无踪影的时候,我松了口气,至少我对于记忆中的那些没有满足的美好,可以永久成为心里的「惦念」,而不是我不想承认,但体会的无比真切的「失望」了。
为什么终于有机会有能力实现曾经的愿望,体验到的不是预期中的满足感和快乐,而是失望呢?
因为我们的记忆会骗人,而且你毫无察觉。
我们有时会跟人打包票,说「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怎么怎么样」,可很多时候,事实证明,我们记错了。
长期储存在脑中的记忆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发酵,会进行重组。时间越久,越会受到后续生活经历的影响,这种「一定要去做」的心理暗示就会被强化。所以我们脑海里的画面已经是经过加工和修饰的,变成了我们希望的那个样子,并非本来面貌。
也许我当时如果偷偷买了一本,我会发现,几米的故事也并没有那么精彩,从此就断了这个念想。
有些童年的缺失,不如就让它在回忆里沉睡,不要惊扰它。那些缺失对我们的人生和人格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威力的影响,多半是自己享受这种执念,好成为一个「有故事的同学」。
不知道你一直想弥补的童年缺失是什么呢?
还有被自己感动了是什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