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立不阿,静水流深
柴静,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锋芒毕露。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在非典期间,她曾成功报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节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
她矜持冷静,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声音柔和。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欢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柴静在媒体上表现出来的形象也让公众相信她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公知女神”。
1、质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识、平等的视角、平静的心态。
杨永信事件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失去人性的炼狱,我看到的是院长借治疗之名对孩子进行法西斯式的迫害,我看到的是孩子们痛苦无助的表情,我看到是家长们都失去了理智和对孩子人格最基本的尊重。
我之前一直保持在对戒网瘾中心愤怒的状态下,是柴静的这段采访让我恢复了冷静,让我去思考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批判。让我离开非黑即白的强盗式思维,更剥离偏见的去看看事情的全貌。
2、“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介入性在媒介研究中本来就是一个负面的表述,意指新闻从业者在报道中加入自己的判断和倾向,甚至有时候影响新闻事件的解毒乃至发展走向。这里要谈的介入性其实没这么严重,它无关技术,却关乎情感。
柴静的央视生涯起于2003年的「非典」事件。彼时的央视一改往日沉闷的形象,借助这个突发新闻事件,为自己正了名。在日后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掌故手册的《十年》等作品中,我们会一再看到这个危机为中国电视新闻带来的变革。当然十几年后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再看到鲜活的采访,不免感叹。
那个时候的央视、尤其是新闻评论部,真的是人才辈出。CCTV新闻主持人大赛,包括撒贝宁(当然今日小撒已不是往日撒)、沈冰、白岩松、张泉灵都迅速成为了台里的节目中坚。当时的我还把自己喜欢的主持人抄成一个小单子,贴在课桌大地图的左下角,有柴静和欧阳夏丹。
3、爱和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柴静自然做到了一个媒体人应该做的,甚至超越这些做到了一个中国社会普遍意义认可上的好人,但是,柴静作为一个有良心有内涵知性美丽的符号,她很聪明,不仅仅是有颗良心,无论文采还是情商都在上游,只说她有良心这显然对她有角度上的不公平,而且这么主旋律去包裹她未免太共产主义,雷锋就是个例子。一个记者的光环太大超过了被采访对象或事情,对采访本身就是个麻烦。大概很多事是不由己和不可控的。
无论谁,都逃不了大背景,我想,柴静大致也知道自己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度里的特产,这个国家有太多沉重的东西,选择这条媒体路,大概不开车的话,就会满身脏,脏了不卑不亢还说点形而上的话,大概就会有路人鼓掌,就是这样,时势造英雄,她成了大多数眼里周身正面符号的人。其实,很多媒体人都有这个精神,都有这个愿景和能力,我相信柴静不是那唯一的一个,是很多人中的一个,她做的好被看到了,还有很多人做的也很好,没有被看到。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是对这个职业的期待,对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期待,对真善美的生活有期待。
4、你相信法律吗? 不,我信仰法律。
我们靠什么赢得尊重,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
我在2014年的暑假偶然看到柴静在2009年首都女记协的演讲,记住了这样一句话: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淡定有力的言辞、暗藏波涛汹涌的新闻理想,在那时成为我的沸腾和热情投入之一。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对老柴,应有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