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到校,语文课代表思琦过来告诉我说有一份语文卷子不知道是谁的,小雯和萱萱都各执一词,说是自己的,卷子上的名字是小雯的,但有被改动的痕迹。
我拿过来卷子看了看,名字确实被擦掉重写了,而且能看出来原来的名字是萱萱。
于是我邀请小雯去了我的办公室,问她卷子是谁的,她很从容淡定的说卷子是从自己书包里拿出来的,我再次问她是否确定,她依然坚持说是。我知道这样问下去不会有结果,就让她先回教室上课了。
相同的事情,这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发生在上个学期,当时只是让小雯想象成对方,感受自己的卷子找不到时的着急,知道卷子被更改了名字之后的委屈和愤怒,然后让她给对方道了歉,重新做了一遍卷子。
今天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我开始反思。上次的解决方法一定遗漏了什么,让她感受对方的感受只是在告诉她不应该说谎,会给别人带来困扰。但最根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她内心的需求没有看到。据专家统计,儿童说谎话67%是由于畏惧和怕嘲笑引起的,10%与儿童的想象、夸张有关,只有20%的孩子是故意说谎。很明显,小雯的行为是在逃避不想面对的后果,因为作业没写完,担心老师发现,不想承担一系列后续的责任。
可一味的逃避怎么能解决问题,需要帮孩子梳理一下整个过程,让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行为都会有哪些后果,有证据表明清晰的结果能克服恐惧,最终希望小雯能有力量去面对。
下午快上课之前,我再次邀请小雯去了我的办公室。这次没有询问,直接告诉她希望她能反思一下,我为什么叫她来我办公室,想好了主动和我沟通。她很快就说想好了,因为桌斗里的书没有整理好,很乱。我说不是,继续反思。她很快就又想好了,说自己没有做好课前准备。我说不是,请再想一想。没过多久,她重新告诉我说想好了,是因为她上课的时候偷偷吃加餐了。从一连串急切的掩盖中感受到了她的恐慌,也知道她的谎言快要撑不住了。我完全转过身,很认真的看着她的眼睛,告诉她我会一直等着她,也希望她能静下来好好想一想。这次她想的时间有点久,最后才告诉我她想好了,她不应该撒谎,把萱萱的卷子改成了自己的名字。
小雯终于有勇气迈出了第一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从早上开始我心中积累的不解和失望情绪在她承认的第一时刻没有绷住,我先告诉她我非常失望,因为之前相同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一次,我们已经约定好不再发生这样的行为。不仅仅是撒谎,让我不可理解的是,竟然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好朋友找不到卷子而着急,自己在旁边却无动于衷,,这样的行为非常不善良,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这样的行为作为老师我清晰的表示接受不了,一个集体也不能接受有这样行为的孩子。小雯低着头,默不作声,看的出来她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表达完我的情绪后,平静了很多。
接下来开始和她共情,并一步步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后落脚到了担心老师知道,担心妈妈知道。我继续追问:
“如果老师生气结果会怎样?”
“会批评我,会扣分,会在课间补作业”
“这个结果能接受吗?”
“能”她想了想才回答。
“那妈妈生气结果会怎么样?”
“会批评我,还有可能会打我”
“这个结果能接受吗?”
“……”
“是害怕吗?”
“嗯”
“不希望妈妈打你是吗?”
“嗯”
“老师能理解你害怕的心情,我如果没有写完作业也会害怕老师和爸爸妈妈知道,也会害怕爸爸妈妈打我。但作为老师,还是不能接受你不写作业的行为,你没写完作业,我做不到很开心地告诉你我很高兴,是不是?”
说到这里,我笑了笑,她也跟着笑了,点了点头。气氛缓和了很多,我说的话她也更能接受。我继续往下说。
“那我想妈妈知道你没写完作业也不会太高兴,你说呢?”
“嗯”她又点点头
“如果真的不希望老师和妈妈生气,老师建议你按时把作业写完,这样你也不会害怕了。好吗?”
“嗯!”
“老师相信你能做到。如果做作业遇到困难可以随时问我,或者问其他老师。如果确实有什么特殊原因导致家庭作业没写完的话,老师非常在意的是你的态度,如果你有积极地去弥补,我相信所有老师都会原谅你的。我用这种方式和你沟通,你能接受吗?”
“能。”
“好,那我们就这样约定好了,ok?”
“Ok!”
最后提醒她要把卷子补回来,并且向同学道歉,她一一答应了。
其实,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害怕被批评,害怕被打,如果知道了后果没有她想的那么严重,也就不需要煞费苦心地耍小聪明,偷换卷子了。有多少孩子的撒谎都是因为不清楚后果,或者教育者不能很稳定的控制情绪,孩子不确定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反应从而害怕。也正因为此,我决定把所有和孩子们的约定重新整理成一条条具体的班约,打印出来,让孩子们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具体的后果。也希望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们能够就事论事,寻找最根本的原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