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们见面总爱问:“吃了吗?”现在人们见面总发愁:“做啥饭呀,不饿呀?”正经是吃饱了撑的。个个吃的肚皮白了不说,还弄上点高血脂糖尿病,怨谁?据说我们的祖先从一次次的饥荒战乱中活下来,把忍饥挨饿带进了我们的基因里,逢着太平盛世,肚子敞开了造,可不就吃的百病丛生吗?话说人为什么要吃一日三餐呢?以前听老人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某天玉皇大帝闲来无事,看到下界的男男女女,个个蓬头垢面,光着屁股,只有一大片树叶子遮苫,什么时候饿了就什么时候吃……玉帝觉得太不体面,就让神牛传话,让人们每天三打扮一吃饭。谁知神牛给说成了每天三吃饭一打扮。从此下界的人们结束了快乐的日子,为了一日三餐,日日劳作,苦不堪言。为了惩罚神牛,玉皇大帝就把它的蹄子一割两半,让它为人类耕地拉车,弥补过错。
小时候听了这故事,总觉得有些生疏,因为在我的印象里,种地的人大部分都是吃两顿饭的。早上早早地去地里干活,八九点回家,下午四五点再吃一顿。即便是城里人,在日照较短的冬季,也是吃两顿饭的。点左右起床,十点左右出门办事,访客,忙到太阳下山,热量不足,正好回家把饭一吃。既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又没有早起的烦恼,更不用为那多出的一顿中午饭操心——大家都回来了,慢慢商量呗。不知那时的茶饭是真不好还是人压根就没必要吃那么多顿饭,在我的记忆里,人都是不胖的,而且病也没那么多。
读书后知道了一天十二个时辰各有分工,辰时为“朝食”,申时为“哺食”,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人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是实行两餐制的。那么什么时候改三餐制呢?我想可能是宋朝以后吧。首先取消了宵禁制度,人们晚上四处溜达,自然不免损耗体力,需要来顿加餐,一顿不够再来一顿,于是有了晚餐和夜宵。出行渐渐改骑马为坐轿,居家改跪坐,马扎为垂足高椅。中国人的体质从此下了一个台阶。但这只是在当权者与富裕阶层。毕竟种田人还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吃三顿饭的必要。
于是又有人考证出一日三餐是新中国刚成立时苏联专家提倡一日三餐造成的。苏联专家批评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合理,他们大力宣传一天要平均分配食物摄入,叫做三四三原则:早饭吃全天食物的30%,中饭吃全天食物的40%,晚饭吃全天食物的30%,这样才是符合营养科学。当时,苏联人很受我国人崇拜,首先是城里人积极响应,都开始吃晚饭。“不吃晚饭”的传统习惯就被遗弃了,占主流地位的两餐制慢慢就没人知道了。我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虽然作者本人是个大忽悠。
现在大城市生活节奏紧张,人们中午回不了家就在公司对付一口,晚上回家弥补似的大吃特吃,似乎也对健康不利。道家就讲凡事皆有定数,人一辈子吃多少饭都是上天注定好的,早早吃完了还恰逢老龄化时代且死不了,那就日日与药片为伴吧。也许吃糠咽菜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光荣传统,长寿秘方呢。
说回到“一天到底改吃几顿饭”这个问题,我觉得各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像我们高纬度地区,冬天太阳出来的晚回去的早,就该效仿大城市朝九晚五,中午不回家,节约一顿饭,像早几年来个冬令时,但这样一来,好表现的先进工作者们又不免比谁来的早回得晚,卷来卷去时间还是那个时间,饭却少吃一顿,而且还不得休息,又不免弄得天怒人怨,要不说当年的改革家们感叹在中国挪动桌子也是场革命,倒不如用黑格尔的话来解释“存在即合理”,这么长的劳动时间不补充点能量不行,但补充完咱干脑力劳动的人能起来活动一会不,想想以前的人出多大力啊,那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