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好朋友静静终于熬到孩子上幼儿园了,一个月适应期过后,她就兴冲冲的杀回职场,打算大展拳脚,扬眉吐气。
结果半个月不到就来找我哭诉:熊孩子太黏我了。
早上她上班时间比孩子早,有时孩子还没起床她就走了;晚上她下班晚,孩子都是由爸爸接回来的;等她下班回家还有一大堆家务要做。
孩子突然长时间见不到妈妈,很不适应,哭着喊着不去幼儿园,就要找妈妈。
她觉得三岁的孩子还这么黏妈妈是不好的,上幼儿园了该独立了。于是开始训练孩子的独立性,让他晚上自己睡觉,放学自己玩,有事多找爸爸少找妈妈。
对此孩子强烈反抗,天天哭的撕心裂肺。
她说:每天送他去幼儿园就像亲妈在卖孩子一样。
她问我怎么才能让孩子不黏她。
我说:孩子早晚会长大,终会离你越来越远,你急着把他推开做什么?
0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孩子需要训练了。
掐着点按时喂奶,不到时间孩子怎么哭都不给吃;哭声免疫法,只要你不理他,他就不哭了,不要养成一哭就抱的坏习惯;从小分床睡,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我不知道这些方法到底有没有用,只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的妈妈这么对你,你是什么感受?
心理学家李雪说:
行为主义训练法确实会有效,但其效应是建立在婴儿对母亲及时回应自己感到绝望的基础上。
我们为什么急着训练孩子独立呢?
因为我们的焦虑感,我们担心现在不训练孩子独立,以后孩子会不独立,会不成功。
我们严格按照时间培养孩子,三岁了该怎样,五岁了该怎样,如果不符合专家说的特征,我们就怀疑,是不是孩子不正常?
可是每个生命的进度是不一样的,就像不能所有的花一起开放一样,孩子也不能到了时间就立刻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我在孩子两岁的时候犯过这样一次错误。
那时候他已经走的很顺利了,可总是不自己走,非得让我抱。
我认为他已经会走路了,这么大的孩子应该自己走了,不能养成总是抱的习惯。
有一次他让我抱的时候我就狠下心不抱,非得让他自己走,孩子就一边哭一边追着让我抱,几百米的路全是哭着走完的。
当时我也是倔劲上来了,就想管过他那毛病来,看他哭成那样非但不心疼,反而一股火气冲上来,大声呵斥他,可想而知,孩子当时哭的有多伤心。
后来我还是在他的哭声中妥协了。
现在孩子三岁多了,上幼儿园了,跟他在一起的时间变少了,有时候特别想抱抱他,这时他会告诉我,他长大了要自己走。
看着在前面跑的欢快的孩子,我心里隐隐的有些失落感。
再回想当时训练孩子自己走路的情景,深感后悔:孩子这么快就不需要我抱了,我当时急什么呢?
孩子当时是多希望妈妈能抱抱他啊!可是他的妈妈却残忍的拒绝了他,还在想着这是为他好。
难道多抱抱就不会走路了吗?小孩子喜欢被抱着是他的天性,我却在用我头脑中的“应该”打压他的天性,没有看到他内心的需求。
爱孩子是每个妈妈的天性,但是用心爱还是用头脑爱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用心爱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孩子的感受,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只用头脑去思考怎么训练孩子才好。
就像伊能静说的,这是早晚的事,急什么呢?
03
马伊琍曾经在微博提及女儿爱马在得知同学自己单独睡觉后,愉快地提出自己也要跟妈妈分房睡,并很快习惯了。
在此之前她也以训练孩子独立的目的专门培养过爱马独立睡觉的能力,并且采用了网上比较流行的“哭声免疫法”,为此她感到非常的自责,并迅速调整,放弃了这种训练。
经过这次事件,她认识到养育孩子“不要违背让母婴亲密的自然规律,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会有足够的能力做那些曾经做不了的事,而我们,只需要陪伴和等待,并准备好足够的耐心。”
当孩子真的独立的时候,我们又会感到无比的失落,好像孩子不再需要我们了。
我们所谓的让孩子独立,只是披着为你好的外衣对孩子进行的控制,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
尹建莉说:“过早独立孩子往往早早丧失了童真。也许家庭经济环境不错,但家长人为制造了复杂的生存环境,迫使孩子早早成熟。就像在丛林中独立生活的小动物,需要时时保护好自己,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
只有让孩子成为孩子,他长大后才能真正独立。为什么要让那么小的孩子过早的实现“独立”呢?
尹建莉说:人的基因里潜藏着要独立的愿望,这是人的天性,不用担心孩子不愿意独立;相反,不能独立的孩子往往是由于早期错误的教育。
珍惜孩子现在跟你在一起的每一分钟,不要急着把他推开,因为他终有一天会离你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