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静静的读一遍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否可以感受到一份与诗人同在雨后空山中的感觉。伴着诗,似乎跟随着诗人一起在感受这山居秋暝的静谧之美。一场大雨之后,山里没有多少人,雨后的清新洗丽之感,触目可见。清新湿润的空气似乎抚摸着脸庞,清爽如新。在山间小路中悠闲的走着,透过松叶的间隙,可以看到一轮明月在空中映照,汩汩的月光撒落遍地,石上清泉也泛着茭白的月光。山间如此安静,可以听到石头上水流动的声音,顺畅而欢快。悠闲的走在月光下,突然间竹林里一阵喧闹,浣女们此刻回到村子里,路上的嬉闹之声若即若离的传来。路过水边,发现莲花荷叶之间疏疏落落的响着、晃动着,仔细一看,原来是捕鱼的人开始打捞了。继续走在这静谧之中,随处都是美景与悠闲,好似春天的惬意,令人怡然自得。朋友啊,你自己想留就留,想散散步就自行散步吧。我且继续享受这惬意、这静谧。
一首诗,透过文字的描述,调动我们内心曾经有过类似的印象与感受,调动我们的记忆深处的感知,让我们的内心也投射出一份与诗人所处的同样意象里。一句一句的读着,就能被诗人带入同样的境象之中,共同感受这一份美感。
同样的意象,我们也可以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感知到。那若影若现的亭子、那远远流动的泉水、那茭白的月光、那浮动着莲花的水面,这样的国画我们也或多或少看到过。只要看一眼这样的画,稍微加以揣摩,我们心中也能感受到类似《山居秋暝》这首诗同样的意象。
同样的意象,我们也可以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古琴乐或者现代的钢琴奏乐中感知到。音符跳动之际,阵阵入耳,婉转曲折中,余音绕梁中,听的其实不是一份声音,而是内心情愫、意象的勾引。音乐只是一个引子,通过听的过程,在内心逐渐构建出与作曲者相似的意象,从而更深体会到音乐的深远之美。也许,从这个角度我们更能够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通过琴乐相知的故事,不需言语,音乐亦可以传达。
同样的意象,我们或许在电影中某些画面也能够感受到,如《卧虎藏龙》或者一些古代电视剧或者一些英剧之中,我们也能够见到类似的画面,感知到同样的意象或者心境。
同样的意象,我们也可以通过文学中的白描场景来感知。《红楼梦》这本章回小说,随便拿出一章回都可以是个完整的故事,都有可品可赏之处,不仅仅是语言故事的美,更是因为曹雪芹的作品读起来实在是如画一般历历在目。
同样的意象,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展现。透过文字、声音、嗅觉、触觉等来启动我们内心的投射,让记忆的复杂神经,瞬间抽出相似的场景和感受,来感知类似的意象。
这个道理与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所传到的“信息建筑”理念是一致的。原研哉老师在书里也对这个概念讲解得非常详细,想要了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这本书。主要的大意是,在平面设计、日常设计中,也许我们不应该局限在视觉触动这块,是否能够调动人们的五感,通过作品在视觉、触觉等的一些引导,让人们感知到设计者想要呈现出来的意象。书中举了很多日常生活用品redesign的例子,也举了他自己设计某些作品时的思路与感悟。原研哉老师也一直在思考“设计是什么”,浮动于万变设计形式背后的本质是什么,设计的思路、观念是什么。
在这本书中,原研哉老师并没有讲设计法则或者技巧,而是关注设计师的观念、思想,设计师是对“信息”形态的认知,以及如何使“信息的美”最终完整的传达到受众。
书中所谈到的“信息建筑”设计也是广义上的信息设计。他认为,设计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与洞察能力。建筑是综合一切的最高水平...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纺织设计等只不过是以“建筑”统一前的低水平、被切割成片的小房间而已。杉浦康平也曾说,设计之所以成为设计,最重要的是在“作品”里找到“造型”的源头,在天地人的“形式”里找到共鸣的造物方式。
相比外在呈现的形式、方法、技巧,原研哉更关注“信息”的形态。他认为信息不是无机制数据的堆积,而是人体五官感觉所能提供的丰富情趣知觉对设计作品的情感体验。设计作品是内在的人际交流,在“日常的惊喜”中完成一种内在“关怀”。比如说设计师把火柴做成小树枝的样子,让受众联想到篝火的燃烧的意象。也就是说,原研哉的设计更关注于如何更加有效的传达信息,在创作者与受众之间建立起一种心照不宣的意象共鸣与情感交流。
最近一连续的探索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对产品设计上的一些困惑与拘束之感。原研哉老师对设计的领悟与讲解,更是让我对设计有了更加深层的了解,而不是迷思于万变的表象中。
设计其实就是设计师内在意象的传达。设计师在经过研究、思考、探索之后,挖掘出作品应该呈现的最适合的一面,然后通过一些技巧有效的组织这些信息元素,并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受众内心呈现或感知到设计师最原本想要呈现的意象。
同理,产品设计也是如此。产品设计师在经过产品定位、产品关键要素、用户调研、实际场景考察与模拟的过程中,不断在内心雕琢产品,直至它所最适合呈现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仅符合用户的心流、更是一种与用户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意象的共享。不仅仅停留在产品设计工具属性的一面,更丰富了情感化的设计。页面之间的切换与承接都犹如在看一场连续紧凑的舞台剧,自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