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你喜欢,不过我想你并不真懂。
——木心答豆瓣网友
2017,木心去世已近六个年头
自2006年木心作品在大陆首次出版
十余年里已累积数批读者
这过去的十多年
公众对木心的印象从“木心是谁?”
到一首小诗《从前慢》再到后来的《文学回忆录》
木心声名一直保持在一个似乎很多人都知道
但深入解读仍然很少的尴尬地位
▼
十年很长,在互联网新媒体的背景里,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事件和热点不断发生,上一周的热点,这周就不会再提。才发生的事,一两个小时就可以传遍所有人的手机。但是对于文学而言,十年,只是一个不甚起眼的时间段,诗经楚辞、李杜诗篇,逾千年仍掷地有声。十年间,木心的读者隔了代、跨了际……不断又有着一代又一代的新新读者怀着虔诚之心,感慨于先生之生平,受恸于先生对文学之信仰。跨进一段木心之旅,由此进入文学的殿堂。
木心的书,要从中推荐一本很难挑选。但要说最能代表木心的风格的,当属《哥伦比亚的倒影》。此书不仅是木心最早出版的作品,甚至童明英译的木心作品选,也多取自此书。
开篇《九月初九》,探讨中国的人与自然,俨然一篇赋体的中国美学史。再后是木心写童年及青年生活的《童年随之而去》和《竹秀》、《空房》等篇。许多读者在《木心谈木心》听木心讲散文也可以虚构后都膛目结舌。木心自言:“袋子是假的,袋子里的东西是真的”。
散文的虚构与真实,直到今天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话题。木心在散文可能性上已经做过诸多尝试,其实是打破了散文与小说之间的界限。学术期刊上有许多学者曾指出木心的散文小说化,小说散文化之特点。《哥伦比亚的倒影》中《遗狂篇》被人大文学院院长孙郁所盛赞,作者出入于自己的精神旧邦,与那些书中知己神会,莪默伽亚之波斯、伯律柯斯之希腊、培德路尼阿斯之罗马,嵇康之魏晋。最终反照出现代是何等落寞的现代?再后几篇是木心极具特色的以意识流手法所写的散文《哥伦比亚的倒影》与《明天不散步了》。下辑《上海赋》,洋洋洒洒七小章,复刻出一个繁华讲究又藏污纳垢的旧上海。作家陈村读罢如遭雷击,自此大力推荐木心作品。
当然,推荐散文集而不推荐小说或者诗集,其中似乎暗含了一个潜台词:散文是最能代表木心的文体。对此观点的争论也由来已久。说到这里,可能又要牵扯到木心诗与散文孰高孰低的话题上来。笔者在此绕开不谈,毕竟散文比诗更易入门。
《文学回忆录》应该是木心的书中被读者阅读最多的。或许在很多书店找不到木心作品的一辑二辑,但《文学回忆录》一定是与陈丹青的书一起,被摆在畅销的书架上。
《文学回忆录》出版于2013年。这一年,关于木心的讨论已经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文化界中,一边是自陈村以来惊叹于木心文学才华之辈,其中不乏阿城、孙郁这样的大家。另一边是一些学院派的批评家、学者,认为木心的地位被高估,其中包括三联主编朱伟、张柠教授等。甚至当许鞍华、冯绍峰、倪萍、李健等名人都开始推荐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可见《文学回忆录》是何等洛阳纸贵。
木心于1989-1994年在纽约开讲世界文学史,听众是一批中国的年轻艺术家。陈丹青的笔记详细记录了当时所讲。后来在木心读者的强烈要求下,陈出版了这本厚厚两册文学笔记。即《文学回忆录》。说是世界文学史,其实是木心在文学史里一路追溯自己的文学渊源。他说:“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
成也《文学回忆录》,败也《文学回忆录》。
木心自己作品一向镂金错彩,对文章极其讲究。甚至图书封面、装帧他也会亲自参与。木心一向推崇福楼拜的“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也正因如此,木心的作品严格挑选着木心的读者,一辑二辑出版以后,读者仍是少数。
僻字的多用、纯文学的标签、古典句法与现代技巧使得那些平时阅读“轻文学”的读者望而却步。但《文学回忆录》一出,立刻成了文青必备,那首通俗化了的《从前慢》,使得木心成了小清新的代名词。《文学回忆录》是语录,大白话,幽默机警、点到为止。文青传阅、明星推荐、“专家”批判,呈现了艺术家,误解了艺术。
是福是祸,谁人得知。
有多大的名声,常常就担负起同样多的骂声。平心而论,《文学回忆录》是打开木心其他作品的一把钥匙。木心知行一体,“没有纲领,无法生活”。《文学回忆录》是私房话,是送给广大对文学饶有兴趣但又不在门内的青年的礼物。用《文学回忆录》呈现的纲领,对照木心自己的作品,便能领悟他作品中的精神内核。学究们批判《文学回忆录》的缺点漏洞,倒也大可不必。以其上等标准对中等马,何如?
若说木心作品中的塔尖之作,不得不提到他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中的同名篇《温莎墓园日记》。此文开篇,一段精致的墓园描写铺面而来,叙事者不断变幻,文章结构精妙绝伦。使人想起博尔赫斯著名的《小径分叉的花园》。
其所用语言仍是一如既往的讲究,写景时通灵凝炼,人物的对话及描写古典优雅,议论部分处处金句点缀其中。若说《温莎墓园日记》这本书是小说技法的兵器库,其实这一篇便足以成为兵器库。熟悉小说艺术的读者可以窥见,那些我们称之为“先锋”的小说技法木心在此文中几乎用了个遍,而这篇的内容和主题上却是一种对现代的嘲讽和对古典的追忆。这种形式和内容的奇妙反差构成了小说无尽的魅力。那些小看木心的读者,应当先读通此篇后再作定论。
读木心过时了吗?
十余年间,木心声名远播,通俗意义上的木心作品或断句已经被大多数人所熟知,但是木心一些严肃作品如《温莎墓园日记》、《诗经演》和一些现代诗等仍是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被讨论着,木心走后之况,正如陈丹青所说:“他死了,近年得名,变成被想象的人物,变成一组寻章摘句的辞令,或者,缩减为一首短短的小诗,《从前慢》。”《文学回忆录》中讲到苏轼看了米芾之《宝月观赋》后,叹道:“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
在这个善于遗忘的的年代,各位知木心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