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唐山36岁收费站大姐的事情有些人应该还记得,唐山市的地方政府将各个路桥收费站取消了,结果这些收费站的人去找领导讨说法。
其中一位大姐说:我今年36岁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这位大姐说得振振有词,我却听得背脊发凉。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叫做“人是怎么废掉的”,大多数高赞答案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点——不学习,其中甚至不乏“废掉的人”以自身例子现身说法,这更让我感到匪夷所思: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宁愿注定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去学习而获得可能不吃生活之苦的机会?”
经过漫长的思考,我发现原因竟然非常简单:
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学习要比生活苦得多。
先别急着质疑。
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不会让人的肢体受到伤害或感到疼痛,“苦”是精神层面上的,那让我们看看学习和生活之苦的区别:
学习之苦的特性
难度递增而转化缓慢
学生从40分到60分很容易,从60到80比较难,从80到100除了努力还要看天赋。而职场中,任何技能或者知识想要达到能产出的程度,至少要达到80分的掌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高投入且慢产出让人望而却步。
需反复突破舒适区
英语专八的人做再多四级试卷也没有意义,多少“一年工作经验用了十年”的人如今正徘徊在中年危机的边缘。
学习的内容永远是那些你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这个过程很痛苦,就好像健身的人,只有不断加大重量突破上限,然后疼上个几天,才能真正提高力量。挑战舒适区,打破固有的认知壁垒,才能建立起更坚厚的护城河。
反馈不确定性与滞后性
除了高考这件付出与回报最正相关的事,谁都无法向你保证今日的付出一定就能很快得到回报,甚至许多的付出是没有回报的;人本能趋利性会倾向于追求短回报周期的事情,学习在这点上是反人性的。
强制持续性
由于遗忘曲线的存在,学习不像砖砌一块就成一块,而是和记忆力做角力,非连续的学习行为只会变成一个笑话说的“大学四年里记得最熟的单词是abandon”,学习得和人与生俱来的惰性对抗。
生活之苦的特性
易外部归因
没有人会选择苦难,面对生活的困苦与种种不顺,往往会选择外部归因“这不是我的问题,只是运气不好”,“谁换我都会这样的”,外部归因将责任人由自己变成外界,会显著减少心理负担和自咎,使得处境变得“可以接受”。
到来平缓
除天灾人祸外,人生的苦难似乎总是慢慢到来并缓缓经历,在发生之前便会有所预兆,处在这种境况的人就像温水锅里的青蛙,正在被蚕食而不自知。
易抱团取暖
生活虽苦,但前面总会有很多人和你抱团取暖。“大家都差不多,也没比我好哪去嘛” “看起来光鲜的人也有自己的苦,我这算什么呢”,看上去“志同道合”的人相互麻痹,就很容易放下改变的想法。
可见,学习是主动的、逆人性的行为;
生活的苦是被动的,需要的不过是妥协而已。
正如有句话说: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会很舒服。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呢?
你的行为决定了你的圈子,而你本可以和更加优秀的人为伍。
即便不求名与利,学习至少能让你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对的。
还有太多太多理由。
我不提倡鼓吹知识焦虑,停止学习不至于让你被时代抛弃,但一定会让你慢慢被原本的阶级落下。
学习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不能,但学习能赋予你面对困难时的资本。
学习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不一定,但学习是我们一生中少数完全由自己把握的事情。
不学习有错吗?
没有错,但你真甘愿被动地过完这一生吗?
用一张也许不太恰当的图结尾:
向上的路并不拥挤,拥挤的是你选择了安逸
END
wxid:mingji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