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在2018年发表的研究显示,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是19.85%,在中部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23.7%。
也就说,在中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可能存在抑郁症状。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出现重度抑郁的比例也在增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在高中的孩子当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高达10.9%~12.5%。
但肯定还有很多的家长觉得难以相信、接受,
小孩子有什么可抑郁的?
物质条件相比以前,好太多了!
不愁吃穿,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
作为家长我们要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抑郁和焦虑,和孩子一起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
焦虑、抑郁是什么? 表现?
抑郁症又称为抑郁障碍,是常见得精神障碍,以心境低落、兴趣缺乏、愉快感缺乏为特征,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其原因可能于女性激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暴露于应激性生活事件有关。
有抑郁症家族遗传史者、存在创伤和不良生活事件经历者属于高发人群,家长和孩子要格外的注意。
孩子突然性格大变,青春期表现得很叛逆;成绩下滑,不好好上课;经常头痛等表现很有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
研究发现:
3~5 岁的学龄前儿童抑郁时,可能表现为明显地对游戏失去兴趣;
6~8 岁的儿童可能更多表现为躯体症状,抱怨身体不舒服;或者经常过度大喊大哭;
9~12 岁的儿童更多出现自信心低下、自责、离家出走等行为;
12~18 岁的青少年则会表现为学业问题,或作出鲁莽、不计后果的行为。
青少年抑郁不容忽视
据世卫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在全球发生率为12%-28%,并且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国内调查发现,儿童青少年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约为 5%~30%。抑郁、焦虑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精神疾病。
这么小,为什么也会抑郁和焦虑?抑郁和焦虑对中小学生有什么危害?为什么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又该如何防范?
这些年,抑郁一词经常挂在我们嘴边,不过几乎没有几个人明白,孩子为啥也会抑郁,总以为抑郁是我们成年人才会出现的状况。
网络也经常会看见一些关于儿童抑郁的新闻案件,可总归是发生在别人的身上,自己却感知不到。可当抑郁真的有一天发生在我们自己孩子身上,也许就会很崩溃,或许会自责自己是哪里没做好呢,孩子怎么就抑郁或得了心理疾病呢。
孩子的压力从哪里来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也随之加大。
成年人的焦虑、抑郁的患病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年人世界的压力也传递到了孩子身上。孩子身上的压力不仅来自血液,压来自父母和整个社会。
一些“内卷”、“鸡娃”现象,其实都反映出家长们的迫不得已。这个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了。
孩子学的东西非常的多,而且在无所不在的竞争环境中,不仅要跟自己比还要跟身边的人别。满大街的学习培训机构承包了孩子的放学时间,为了考学,不惜减掉运动时间,超前的学习。
除了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很多的家长自身的人格发展并不成熟,不知道健康正确的养育方式,不了解如何跟孩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一旦孩子不听话、做错事,家长就强势的打压孩子,久而久之,这种不良的养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情绪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紧张地学习使得孩子的运动时间不够,睡眠不足,这也是孩子抑郁发展的因素。大脑需要良好的睡眠和运动来供给,如果缺乏的话,不仅会影响身体还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家长和孩子能做什么呢?
一旦发现孩子有了抑郁症的症状,家长应积极的关心、推动孩子,帮助孩子到医院就医。
抑郁症应该到精神病院。精神卫生中心等专科医院就诊,请精神科医生评估孩子的精神状况,到底是抑郁症哪个类型,轻度、中度还是重度。
孩子平常消极言行时,家长要密切观察患者,严防消极自杀及自伤行为。
儿童青少年有抑郁症时很多的孩子会有学习下降、厌学,对抗家长,沉迷于电子游戏及网络,家长切不可一味的打骂,以防加重孩子的病情。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多鼓励,少批评指责。
调整好夫妻二人的关系,让孩子在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中成长。
患者自身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以及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生活的规律性。
鼓励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多进行身体锻炼,如进行散步、游泳、慢跑、瑜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