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杨绛《我们仨》读书感悟
幸福的定义是什么?所谓的幸福应该不能够一概而论的吧。对于杜甫而言幸福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对于西塞罗而言,幸福就是面对物质与诱惑时始终不变的坚定与刚毅;对于屠格涅夫而言,幸福就是学会吃得起苦。但是我想,大多数人所期盼的幸福应该还是杨绛一家三口平平淡淡却相知相守走过的温暖旅程吧。
我们俩老了
92岁时,杨绛先生作了这部书,像是在叙述一个长达世纪的冗长的梦。
书中杨绛先生以一个梦开篇,梦中她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钱钟书先生却不知到了哪里,辗转反侧等钟书醒来,便埋怨他在梦中一声不响的独自离去。钟书倒也不辩解,只是安慰她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读到这里,我深感钱杨二人长达几十年伉俪情深的温暖与感动。平淡人生中,与一人携手,一起走到白头。无需太多言语,即便是在梦中,也有彼此的身影。
同时,在杨绛先生梦中钟老先生的独自离去也许正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映照吧。
老了,老了……
我们仨失散了
仿佛还是在梦中,在那久久醒不过来的“万里长梦”中。
本是令人羡慕的三口之家,这个家里有她,有钟书,有园园,一路走来,相知,相爱,相契。
可是,就算是美梦也终会有醒来的一天。1997年,钱瑗病逝。1998年,钱钟书病逝。杨绛先生接连遭受亲人故去的打击,内心背痛非常人所能承受。
是的,他们一家三口失散了。
杨绛先生在书中写到:“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泪一起流下来,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得劲儿太大,满腔热血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
每每读到这,我的内心便会有说不出的疼痛感,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白发人送黑发人”又是何等的悲怆凄凉,曾经的大手拉小手的温暖仍历历在目,但如今,那双小手却猛的抽离,任凭那大手拼命挽留,却还是抓不住。
曾经的三口之家,如今的孑然一身,面对亲人的相继故去,杨绛先生不愿承认别离。在她笔下,是“失散了”。但失散又能好到哪去呢?只不过是作者用来安慰自己的理由罢了。失散,也许就是亲人以另一种方式在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正如杨绛先生所言,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我愿自己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看不见的小船。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何谓思念?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时间还是那么多的时间。只是人儿变了,世易时移,物是人非。转眼间,阴阳两隔,唯有心灵相依。也许那心与心的交流,便为思念。
杨绛先生在书中写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其实那个叫做家的房子还在,只是人没了,那个房子便失去了家的意义。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便被那三人之间淡淡的温暖而感动。脑海里对他们一家三口的记忆也由那伟大的泰斗级学者转变为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
特别是当我读到“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他感激之余,对我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
那个在文坛声名鹤起的大文豪在妻子面前的另一面让作为读者的我内心倍感温暖,想必这也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生活吧。
在92岁高龄时,杨绛先生执笔书写过去。文笔平实,没有太多渲染,但却让人在感动之余体会到人生的温暖。作者在梦境,回忆与现实中穿梭,字里行间无不展现了她内心深深的思念。
诚如书中所言,“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永远远快快乐乐的一起过日子。”
是啊,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但我想,人世间总会有那些所谓的幸福,一家三口人,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献给所有追求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