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白色定义为初升的黎明,那么黑色就意味着垂暮的深夜。
昼夜在一天的光景中结束,又在每一日里轮回往复,可生命如同故事,结束了就是结束了。
可爱的人生,会随着死亡的降临戛然而止。人们很少会直面“死亡”,或是因为忌讳避而不谈,或是因为不相信“死亡”终有一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仿佛那是别人的事儿……
陈文茜说:“人最好的年华是,当你体悟死亡的智慧时。”唯有认识了黑色,你才知道什么是色彩,人生的意义如同宝盒,不要到某一天降临时,才知道打开它。
«相约星期二»作者是米奇.阿尔博姆,美国专栏作家、电台主持、电视评论员,此外还是活跃的慈善活动家,当然他还有另一层身份――“死亡智慧”的记录者,陈述者是一位即将离世的老人,更是作者大学时代的恩师。这本记实的呈现如同纪伯伦《先知》中的“智者”般,为我们活着的人上了一堂醒世的人生课。
每周相约星期二,为期十四周,一位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在“死亡智慧”的体悟下,你的人生或许从此变得不一样。
一个垂危的老人
他叫莫里.施瓦茨,是一名社会学教授,同时也是七十多岁的高龄老人,同意接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他对主持人说,“有时早上醒来我会暗自流泪,哀叹自己的不幸。我也有怨天怨地、痛苦不堪的时候。但这种心情不会持续很久。”
为什么会有这样令人揪心的自述?因为,他快死了,本就苍老脆弱的身体被一种叫ALS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不治之症蚕食着。他就如日渐枯败的腐枝,最后会葬于泥土化为轻尘。这种身心都在体验死亡来临的折磨,他人是无法承受的,可莫里不一样,他有着身为人师的职责和坚守,他想要用最大的努力来拥抱最后的时光。
一个康健的年轻人
相比老教授,米奇是个有为青年,且身体健康。热衷成就的他,日常生活就是玩命地健身、拼命地工作。可用他的话说,“我的每一天都很充实,然而我在大部分时间里仍感到不满足。”身体很累,心里却空落落的,好像不只米奇,都市中起早贪黑的人们不也一样?
这时,莫里提醒他,“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可不幸地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我们会把死亡看作是痛苦又可怖的制高点,对待活着的百年人生却不够认真、不懂选择,难道不够悲哀和可怜吗?
一堂人生必修课
课的内容是莫里用亲身经历来教授的,相约在每周的星期二,课业的结束在他的墓地举行。一位走向枯竭的老人,用尽最后的力气勇敢面对死亡,为了死有所值,他让久别重逢的爱徒米奇帮他完成了最后的心愿――研究我缓慢而耐心的死亡过程,观察在我身上发生的一切,从我这儿学到点什么。
“他站在铁轨上,听着死亡列车的汽笛,心中十分清楚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是米奇对老教授的评价,就如现代人十分提倡的“简法人生”,在断舍离中过出朴实简约的生活。可往往我们要得太多太满,陷入焦虑和恐慌,甚至迷失自我。而莫里会为我们倾心解答,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你珍惜生活的样子就是给死亡最好的礼物,时间经不起挥霍,生活需要你用心对待,不要到最后时刻,后悔了,但已太迟。
书还未读完,已是泪眼婆娑模糊了视线,仿佛我也置身于莫里的书房,在约定的星期二与米奇一起聆听这位老教授有关人生的醒豁。那不堪一击的身体如此微不足道,莫里的生命热情已远远超过了这将死的软壳。
我们每走一步都是向死而生,如果你是莫里的学生,你会以怎样的生命回应他的生命,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发自内心的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