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的学区房价格连续跳涨又一次将学区房的讨论推上了媒体的风口浪尖。同时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则又开始重新的被流传。最典型的是这样一个段子:
一对清华、北大毕业的年轻父母去问禅师:“如果买不起北京的学区房,应该怎么办?”
禅师回答说:如果清华、北大毕业生都买不起房,那还买学区房做什么?
段子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面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和学历贬值、房价越调控越高的现实,教育其实也变得有点“诡异”。
这又不由的让人想起了另一个例子:
北京的一个小学课堂。老师问一个调皮的学生:你怎么不好好的听讲啊,你成绩这样以后怎么考大学啊?
学生回答:我家里有这么多房子,我上大学有什么用?上了大学的人又买得起我家的房子么?
老师哑口无言。
事实就真的是这样让人沮丧吗?
但是,如果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我们会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简单。
根据胡润富豪榜发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前2000名的富豪榜单上,拥有全日制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占比达到50%,另一半也大多在一些诸如中俄、长江这样的商学院进修。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现在牛逼的这批人当年考大学的是,入学率与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根据相关统计,1980年代中国高考本专科录取率保持在10%—30%之间,1960年代,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在人口中的占比不到3%。
这样看来,还是教育靠谱,学历靠谱。
那么,买不起学区房就是没有出路了吗?
非也。
一方面,现在的学区房拼的是暂时的财力,或者是人家祖祖辈辈就出生在城里,但是这就不一定等于学区房的生源就好。学区房的暴发户也不少,很多学生考几十分甚至个位数的也大有人在。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国人已经不是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了”,很多人拿着买不起学区房的钱送孩子到私塾、国学班、私人教学机构,有的人干脆把孩子送出国接受教育。教育的方式变得多元。
一句话,买不起学区房,但是只要把握住了教育的精髓,孩子照样能够成为健康的人、成功的人、快乐的人,甚至杰出的人。
这样的例子能够举出一大堆。但是我今天不是举例子的。而是要说一本书,一本陪伴孩子的书,一本有助于悟的教育真谛的书。
这本书叫《大自然解剖书》(系列科普绘本)。作者是美国人朱莉娅•罗斯曼,她是一位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插画师,也是一位科普畅销书作家。她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国际著名杂志、报刊的常客,更重要的是,她始终保持了一颗童心,她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喜欢努力的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并且通过自己的画笔用解剖的方式绘制出来,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知识和视觉体验。
这套丛书内容分为5本,分别是“天空和大地”、“奇妙花园”、“探秘大森林”、“有趣的动物朋友”和“鸟儿飞,鱼儿游”。全书的文字是知识的视角,最大程度做到通俗易懂,权威全面,又便于记忆;解剖图则是孩子的视角,将高深的知识通过解剖图而简化了。通俗点说,有点大师进课堂的味道。当然,如果读者是成年人,我也敢打赌,拿起这套书,你会发现,有些看起来很有趣的知识,或者很基础的知识,你不一定懂;还有些知识,需要和孩子一起去感悟,这是要靠陪伴的,而不是买了学区房就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