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每年的12月21至23日,是冬至时节,因为没有固定的日期,又被称为活节,2018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俗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定下来的节气,这是节气之首。冬至日后,阳气渐升,白长昼短,四季开始循环。
小时候,家里的奶奶纺纱织布、纳底做鞋,缝制衣服还是要请裁缝师傅进门,师傅是纯手工缝制。奶奶讲:冬至日后,裁缝师傅每天要多缝一根线。旧时师傅穿好针后,两手大拇指和食指各掐一头缝纫线,左右手臂一伸,身前就出现一条笔直的线,线上一枚针就在明晃晃地晃动,然后双掌一合,左手线头交给右手掐住,一根单线立时变成两线,缝纫针在下面摇转,双线大概有半个人高。理论上说,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俗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后,南北各地开始腌制腊肉,江南地区还会磨冬粉,蒸糯米做小切。
冬至也开始了“数九”,冬至日是“数九”的第一天。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数九”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耕牛遍地走”。由于冬至后进一步降温,家里的后生也会想着为地下的先人添衣加被,农村的坟地上会出现成群结对,提箕扛锹为坟山加土的人。
这一天,我老家丰城河湾村还会晒族谱,旧时,会在大宗祠摆上祖宗牌位祭拜祖先,现在河湾村孟户祠堂的族民还保留冬日祭祖的传统,头天晚上六十岁以上的男丁相聚祠堂,以前的晚餐是炒冬至面,现在开始摆桌吃上了酒席。
唐、宋、元、明、清朝,冬至这一天,朝庭一般会停止上朝,百官绝事,工商停业,君子安身静体
作者 何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