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听了管建刚老师的《螳螂捕蝉》一课,听完之后,管老师那干脆利落、风趣幽默、点到为止又极具个人魅力的教学语言一直在耳旁回响……早就耳闻管老师是如何厉害,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
从上课伊始,管老师与学生的课前交流,感觉就非同一般。管老师有一双火眼金睛,一下就看出了该班严重的阴盛阳衰,于是就从这里做文章,促使男孩子女孩子进行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管老师的一番“煽风点火”下,男女生简直是“水火不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管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见熠熠生辉的亮点。在读完课题后要学生说出“螳螂捕蝉”的后半句——黄雀在后。由此要学生积累八个字的成语,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在学生说不出几个的时候,管老师又通过师生对答的形式降低难度,让学生进行积累。在此过程时,管老师特意通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两个成语,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道、魔”的区别,怎样才能得“道”,什么样的人才能得“道”,以及尊敬师长的教育。
再比如管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他所用到的方法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不仅指导学生在停顿、语音、语速的处理,还告诉学生如何通过动作、表情来协助朗读。以及自然生成的课本剧的表演等一系列的方法,把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带到了当时吴王和少年对话的现场。听了管老师的课,我就知道今后该如何去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了。
管老师课堂上的亮点还有很多很多,最让我为止震撼也为之倾倒的就是当他原先录制好的一段音频完全播放不出来的时候,他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智慧真的让我为之倾倒!
据管老师后来说,播放这段音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牵涉到下面整个课程环节的进行,可偏偏不凑巧的是,管老师试了几次都没放出来。可他若无其事,继续把课上了下去,如果不是他自己说出来后面原先的设计,我们完全不知道课堂临时出了故障。
管老师原本的设计,那段音频是他亲自录制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少年想了一夜,到底想了些什么,把文章没有写出来的话,管老师自己把它写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明白写与不写的好处,文中为什么不写,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设置悬念或是留白让读者去思考。可因为音频放不出来,学生的这一写作技巧无法掌握。管老师却是急中生智,继续从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少年如何“智劝”吴王的智慧。
接下来,管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彻底显现出来了。他让学生说出“智慧”与“聪明”的区别,从“聪明”到“智慧”的距离,然后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智慧,有格局的人。我清楚记得管老师有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可以说,从聪明到智慧的距离很远,远到你不管怎样努力,你都到达不了;也可以说,从聪明到智慧的距离很近,近到触手可及。关键看你,你的聪明用在什么地方,当你用在自己身上的时候,那你永远就是小聪明;当你用在你的班级,你的学校,你的家乡,你的祖国的时候,那就变成智慧!同学们,你们想把你的聪明用在自己身上还是用在他人,用在家乡、祖国的身上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要用在后者身上。
接下来,管老师还特意安排了一个环节,让书法最好的一个孩子在黑板最中间写了一个大大的“少年”,班上其他同学全都排队上来,郑重地在“少年”二字旁边写下自己的名字。看到那么多同学郑重写下自己名字的一幕,深深为之震撼,我相信,有了刚才那一个小小的举动,在孩子的身上已经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智慧的种子,一颗为他人,为国家而努力奋斗的种子。
作为老师,当学生的经师不难,向传授知识技巧,可当人师,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智慧的人,那是许多老师为之终身努力却又到达不了的的地方。
管老师笑称自己后来的这个环节的设计纯粹是“胡来之笔”,在我看来,这恰好是大师的“点睛之笔”“神来之笔”。记得上课初,管老师送给这班同学一个成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像这样的老师,不仅教会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还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少年当为祖国”的种子,怎么不会是“终生为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