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7
读的时候随手摘抄的句子,每个人看见的不一样,书中优秀的句子大都不是柴静贡献,而是她身边的那些人。
1.我不是试图了解他们,而是已经下了一个判断。
序言里说柴静说”无意识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起初不是很理解,读到这里算是有所悟,算是注脚。已经下了判断去了解,只能是生出偏见,不可能客观中正,也就是常说的真相还是我们需要的真相。
2.现在到了电视台,做了新闻,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在工作,卖命地工作,但我是在为制片人、奖金、虚荣心,为我的恐惧而工作。最简单的东西没有了,我的心不在腔子里。
我的心又在哪里,我为什么工作,我不知道,大概是生活所迫?所以我不快乐。
3.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4.看着孩子在采访中离开,我们知道他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也许那些话才是服毒的真正原因,双城事件调查的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双城的创伤,孩纸们的故事对我冲击很大,有理解也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像看不清的自己。不过最动人的是我们终究是常人,必须承认”有所不能”。
5.善良的人做“对抗性”采访,不会跃跃欲试地好斗,但当他看护真相的时候,是绝不撤步的对峙。 6.你不戴没人不高兴,你戴了可能有人不喜欢。
有些事,做了就会有人不喜欢,不做就没有人高兴。有些话,不说就不会出错,说了就可能冒险。做还是不做,说还是不说,只能是尽可能降低照顾到他人的感受,然后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柴静的首饰,方寸之间。
7.我隐隐有个感觉,为了一个目的——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碾过人的心,也是另一种戾气。
这就是以人为本、与人为善了。
8.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9.后来遇到《华盛顿邮报》的记者ANN,她在莫斯科驻站十六年,说:“我为安娜难过,但我并不赞赏她的报道。” “为什么?”我有点意外。 “因为她的观点太多。”她说“她总是站在她认为的弱者一方,简单地批评”
总是站在鸡蛋一方,或者可以称为正义,也容易赢得掌声,但作为记者、媒体,报道应该客观公正,把评价交给观众。
10.另一位反对,说“我”,不要说“我们”,你的判断不代表别人的情感。 11.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死去就去神话它。
这个物种,我熟悉,因为我们国度盛产。
12.很多人都会奇怪,为什么那么多这样的人居然会接受电视采访,“60分钟”的记者华莱士说过一句话:“因为所有你认为的坏蛋在心里都不认为自己错了。”
我想起罗素的话,大意:我不会为我的观点去死,因为我的观点可能也是错的。
13.采访不是用来评判,只是用来了解;不是用来改造世界,只是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但求了解而已。
14. 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书中还有一句话,说准确是最好的防御,关心新闻中的人,作为人的存在给予关怀,但又客观准确的报道,这也许就是柴静的平衡。
15.他问我:“什么是洁白?”我被这问题逼住,不得不答,想了一下,说:“将来有一天你爱上一个人,她也爱上你,从她看你的眼神里流露出来的,就是真正的洁白。”
书中有几处自然风光和食物的描写,但还是这话最文艺最直接,啧啧。
16.我跟袁总谈:“我在这个片子里学到不能用道德眼光看待经济问题。” 他一笑,说:“不能用道德眼光看任何问题。” 17.“但是理解够吗?” “如果已经理解,然后再去给他们说一句话,跟反感的一句话是不一样的。” 18.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 19.卢安克: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 20.我问他;“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 他说:“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21.白岩松:“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有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没别的,这几句话就是狠赞同很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