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叔说:晨读是输入,话题是输出。深以为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读完一本书,却什么也记不住?为什么读了很多书,却用不到写作上去?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有这样的困惑。后来,我逐渐意识到:那是因为没有思考。孔子在《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可到底应该怎样思考呢?我的体会是:读完之后,一定要有“输出”,而思考就是阅读与输出之间必经的过程。
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有时会让她口述日记,然后帮她写下来;后来,她有了自己的QQ号之后,我会帮她把写的比较成功的作文输入到QQ日志上;今年开始,我又要求她每周写一篇周记。原本的初衷是培养她的文字表达能力,后来我意识到,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辩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写作来培养的。现在我更加鼓励她写读后感,因为我相信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自从有了这个认知,我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也因此有了写作的“任务”,我发现再去阅读或是学习课程的时候,记住的东西多了很多,学习效率好像忽然提高了,这大概就是“输出”的压力吧!“输出”可以是一段书评、一篇私密日记,只给自己看;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一次“微讲堂”,说给别人听,或是写给别人看,就是与人分享。据说,一项知识如果你和人分享三次,就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且终身不忘。所以,现在的我更愿意选择分享的方式。
今天早晨在《剽悍一只猫》上读罗振宇的文章《解决知识焦虑,全靠这5招》,其中提到一个关键词“缝合”,顿觉眼前一亮。
罗振宇说:“知识是自己的事,是从内心向外界盛开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识从你眼前飘过,你必须缝一针才是你的。怎么缝合?很简单,表达一次。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觉得特别好,收藏。这个收藏没有用,过了几天,你全忘了。这个时候应该干什么?写一句话。就像我每天写罗曰一样,看完之后写一句,这个知识我觉得哪儿有趣,这就叫缝合,这就叫读书笔记,这就和你原来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
猫叔抛出的晨读和话题,不就是在帮我们“缝合”吗?
下面,我再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自己目前的状态——写作。刚才说过,我现在要求自己每周至少推出一篇公众号文章。
年少时起,我就不喜欢作文。后来阴差阳错在国企里干过秘书,搞过政工,当过团委书记,现在又做行政工作,基本都是靠文字谋生。没完没了的总结、报告、稿件,似乎从来没让我喜欢过文字。直到去年年末,为了给女儿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为了逼迫自己不断地学习、思考,我走上了写作之路。写所思所想,总结对自己对他人可能有帮助的东西……渐渐地,我不再把写作当成任务,并且乐在其中,越发体会到它的重要性。
写作和说话共同构成了一个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表达。写作其实也是一个不断重构知识和修炼自我的过程。我所崇拜的牛人们对写作似乎都分外推崇,比如说群主猫叔,能把广告写的让人豪不犹豫地剁手,实在是高!我个人以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养成写作的习惯。即便我们不会成为作家,在将来的某一天,翻看当年的文字时,也会找到曾经的那些记忆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