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的朋友就看什么电影的问题给了我一个建议--去看《小时代》后,我没有立刻回信息过去,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不知道为什么他会觉得去看《小时代》是个还不错的选择。但我又不能不回应,于是几分钟后我决定,直说,“你为什么提议去看《小时代》?你不知道我根本不会去看这样的片子,那纯粹是浪费生命。”很快,对方回过来说:“不过就是无聊,去看个电影而已,只是为了进电影院乐呵一下,何必要那么认真?”
是的,在这里我觉得我们的观点截然不同。对于看电影这个事情来说,我认为是一个值得去认真考虑的问题,去考虑看什么电影,什么时间段,以及哪家影院。而如果没有我觉得值得去看的电影,那不如不看。对于我来说,看一部自己觉得不值得去看的电影,并且大多数时候也确实就是个烂电影,那我会觉得是在浪费生命,并且是轻视了看电影这个行为。
第二个理由你也许觉得牵强,矫情,第一个理由你也许觉得无聊闲坐同样也是浪费时间。这我不反对,只是我不能认同。这种想法来源于我自己对于电影的认知以及长期看电影的经历。
我回给了我那位朋友说:“既然要看电影,就应该看自己喜欢的好电影。”是的,对于看电影时应该看什么的问题,我的回答就是这个。重点在于好电影,而不是那些明显是粗制滥造为了来圈钱的电影,比如《小时代》这样的电影,你们看到了那么多精美的服饰,高上大的布景,那就算是好?服饰可以由厂商赞助,而布景虽然不便宜,但如果我告诉你这四部电影实际上是“套拍”的呢?也就是说这四部电影实际上只是分两次就拍好了,这样节省时间,节省成本,演员的片酬还能够被分摊掉。
至于如何去判断是不是一个好电影,那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偏好的类型里面选择一些口碑更好,卡司更强大的电影。当你有了一定的观影经验后,你自己对于一部电影就会有一定的判断力。这个问题我不想多说,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对于一部电影的好坏判断不同。并且在这个网络时代,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搜出来一大堆关于一部电影的信息。
而对于看电影这个行为的态度上,我过于认真来源于我曾经的看电影的经历。
在八十年代那个物质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里,家里小小的黑白电视怎么能比的上彩色电影的魅力呢?而即使是电影,数量也非常少,于是你知道当出来一部好看的电影时,万人空巷的场面比起现在真正的巨星到来的现场都要令人惊叹。如果算上通货膨胀,恐怕至今都没有哪部电影的国内票房高过当年的《少林寺》,而那时候的票价只有两三毛钱。
那个场面我没有经历过,那时候我还小。并且我们住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单位大院里面。在那个年代,每个地方总会有那么几个非常大的单位,然后会有一个围绕着这个单位建成的非常庞大的生活区,里面不单有一栋一栋的居民楼,还会有医院,学校,幼儿园,食堂,甚至派出所,因为我们那个单位属于一个制造军工产品的部门,因此还会有一个警卫连建在工作地点的旁边,而几幢巨大的办公楼连同围墙独立成为一个院子,那里全天24小时会有持枪的军人把守着大门,每个进入的人都需要出示自己的工作证。因为里面还包括了一座巨大的礼堂,因此当放映电影的时候或者有演出的时候,我们这些没有工作证的小孩就可以自由进入了。
那个礼堂直到今天看起来都应该算是很大,起码比很多电影院的影厅更大,我的母亲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放映电影。因此她知道那个影院里面具体有多少个座位,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1524个。
我妈不止会在这个礼堂里放映电影,因为更远的地方还有几个分厂,所以他们那个放映小组会在礼堂放映完一部新到的影片后,带上放映机和拷贝坐车去到另外几个工厂轮流放映这部片子。我印象中只跟着她去过一次外出放映电影。那时候我还小,只记得那是个初夏的夜晚,在一片居民楼前的巨大的空地上,工厂自己取出幕布和挂幕布的杆子,将银幕展开,挂好,然后不知道从哪里拉过来电线,为电影放映机供电。后来多年后我跟我妈说起来放电影的事情,我妈说有电线算是条件好的了,更早一些的时候拉不过来电线,就用的发电机来发点。偶尔还会出现发电机突然停转,结果放映机放不了电影,全场一片黑暗的情形。
我不知道你是否可以想象那种看露天电影的场景,整个空地上大家老老少少自带小板凳坐在银幕的前面,在繁星布满天空的晴朗夜晚里,随着放映机射向银幕一道光柱,那巨大雪白的银幕上顿时有了鲜活的影像。人们聚精会神的看着电影,旁边也会有小孩跑来跑去,可这并不会打扰那些看电影的人。我记得同我妈一起去放电影的那次,我随着我妈来到了银幕的背面,我突然发现,原来银幕的背面同样会有影像清晰可见,只是跟正面相比,背面的影像里面的方向完全是相反的。而当你去看射向银幕的光柱时,你会发现空气中的微尘还有向着光飞来飞去的飞蛾。
露天电影很快就被新建起来的礼堂取代了,我妈也不用再跑来跑去到各个厂区放映电影了。当多年后我在看到姜文的那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人们看露天电影的那一幕时,我会心一笑。而当我每次听到了郁冬的那首《楼天电影院》时,我总会有些怀念和伤感。而又过了几年,当我上了大学,那是一所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大学。我发现那所大学像极了我父母那个单位,庞大的校园里同样有居民楼,小学,医院,甚至我发现那里竟然有一座正式的露天电影院。当我在一个夜晚坐在那个影院里看一部电影时,我终于明白了那首歌里面所要表达的情绪和里面的爱情。这座露天电影院很快就被拆掉了。
那时候一般每个月会放映四场电影,一般是在周六的晚上。那时候的人们每周要上五天半的班。偶尔会在一场正式片子后加映一场所谓的内部片,内部片肯定是外国的片子,我印象中曾经看过日本的《桃太郎》还有一部不知道是美国还是法国的谍战片《女人比男人更凶残》。那应该是在我小学的时候。
当我稍微懂事的时候,我妈或者我爸总会带着我去看电影,要不也不可能把我一个人放家里。后来我妈说,实际上在我不大懂事的时候,我爸就借着抱我出去溜达的机会,溜达到电影院或者职工活动中心去看电影或者《霍元甲》,于是我爸在那看的津津有味,我就在他怀里呼呼大睡。我记得我那时候挺喜欢看电影,即使有小朋友叫我去玩我也不爱去,我就坐我爸妈旁边聚精会神的看电影。那时候新片老片都会有,我甚至记得在影院里看过老版的《夜半歌声》,不是后来张国荣的那个版本。以至于回家后我害怕的睡不着觉。
每次跟我爸去看电影时,他总会吃完饭就带我早早的去到礼堂门口,然后找人抽烟聊天,我站那百无聊赖听他们聊天,时不时的我爸抽出他的不带过滤嘴的香烟然后在我脑袋上垂直敲两下,让里面的烟丝排列的更紧密一些。如果是跟我妈去看电影,她们也会去的很早,然后坐到礼堂里面叽叽喳喳的家长里短,我同样做那百无聊赖的听她们说话。当被卷起来的幕布缓缓落下时,我知道电影马上就要开演了,这时候我还会去扭过头去看看背后那堵墙上的方形小窗口是否已经打开。后来当我看到《天堂电影》那部意大利影片时,我才第一次看到了那个小窗口后面,狭小的放映室里面的东西。很快,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人们不再说话,等待着电影的开始。
后来当我上了小学,我开始一个人去看电影,每场必到。我也会去的很早,先去和同学碰面,到处疯跑一阵,在电影开始前进场,我们总会坐靠前的位子,没有大人会坐那里,于是我们就可以坐在一起,前后左右都是我们的同学。在没有别的什么娱乐活动的夜晚,一起看电影是我们感到特别快乐的一件事情。
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电影可看,即使电视台也就那么十几个。而有关这方面的资讯基本等于零,因此我们就有什么电影看什么电影。这种情况在初中的时候彻底改变了,那时候录像机和录像带开始普及,虽然那种东西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仍然算得上奢侈,即使你花了几千块钱买了一部录像机,你也无法承受每盘录像带那昂贵的价格。但街上开始出现了录像厅,每天从早到晚循环播放五部影片,大多数来自于港台。每张票两块或者三块钱,这取决于放映厅的环境,有些放映厅只是摆了一部18寸彩电,然后几排带靠背的硬板座椅,而有些放映厅就要大很多,硬板座椅换成了沙发。但无一不是烟雾缭绕,因此这里面一般是不会有女生进来的,常年混在里面的人大多也都是大家眼中的不良少年吧。
只有周末的白天或者周六的晚上我才有机会瞒着爸妈去录像厅,我们才不会在乎里面的环境好坏,我们更多的是看主演是不是够好,片子是不是够新。那个时代是港产片的辉煌年代,吴宇森,徐克,林岭东,王晶正处于他们的爆发期。但是因为资讯不发达,我们更看重的是主演,比如四大天王,比如李连杰,林青霞这样的主演才是我们看重的。而录像厅为了吸引观众,也为了凑够数量,总是会排两三部好片子,然后排两三部没劲的片子。于是我们渐渐不满足于这样的看片方式,当暑假来临时,我们会结伴五六个人一起去相熟的那家录像厅,在早晨他们还没有开业时,自己选两部片子来看。
很快,当我到了高中的时候,VCD机出现了,并且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迅速取代了录像机和录像带。在我初三时我爸就去买了一部,连同一对惠威的书架音箱还有功放。而附近也迅速开了好几家租VCD碟片的小店,价格因为竞争的关系迅速从每张2元降到了每张碟每天1元钱。于是每个寒暑假我都有事情做了,时不时的租几张碟片在家看。而那时候开始有了更多的电台和报纸,于是从上面可以了解很多电影和电影人的资讯。
盗版的泛滥倒是让我们这一代人在那个时候接触到了更多的国外影片,而不只是港台片了。但大多数情况下选片都只能靠着个人的经验和阅历,于是每次去选片都会翻很久才能找到几张自己满意的影片。当我有一次暑假时去住在北京的姥爷家玩,闲逛到中关村时,被路上一个人拉到一个小档口,那里有着更多的碟片,看得我眼花缭乱,以至于不知如何下手,热情的老板过来很直接的对我说: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按照美国最近的电影排行榜。。。我顿时觉得对这位盗版碟老板敬仰之情无以言表。
真正看电影的快乐时光是在上了大学之后,每到周末,学校为了创收,也为了给大家找点事情做,于是会把一些多媒体教室租借出来,供学生来放映影片。于是每个周四的下午,通往教学区的那条路上就会摆放着四五块贴着红纸,上面用毛笔写着片名和影片介绍的木板。于是每次经过那里,我们都会停留一会儿,讨论着这个周末该去哪家看电影,甚至有几次为了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我们会在一个地方看第一场,然后迅速跑到另一个教室看另外一场电影。有些电影看一次我们还觉得不够,于是在下周我们又会去找一家放映这部电影的教室再去看一遍。看完回来之后,躺在床上 ,我们还会讨论,回味很久。而电台里面的有关电影资讯和电影音乐的那档节目成了我们必听的节目,以至于那个集合了好几部外国电影经典台词的片头我都能够一字不拉同时像模像样的背出来。当有一次听到节目里主持人念一封听众写来的信,上面写他以及他的几位同宿舍的同学对于电影的热爱,以至于他们那么喜欢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他们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然后用录音机录下来电影中的对话,再一遍一遍的放出来,抄写下其中的每一句台词。当时在那个夜里,我们宿舍7个人静静的躺在床上,听这封信,我们觉得很感动,因为终于我们知道原来还有跟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更热爱电影的人。
在那一刻,我忽然回想起来多年前看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放映露天电影的那一幕,那部电影是《列宁在1918》,当片中人物准备说话时,银幕前的观众竟集体背诵出了下面的台词。我觉得,热爱电影的人一直都存在。无论是在那个匮乏的年代,还是现在。
一部好的电影,自己喜欢的电影,我不在意去看多少遍。我曾经记得《勇敢的心》我看到第五遍时,当影片结尾,华莱士拼尽全力呐喊出“Freedom”时,我仍旧感动的热泪盈眶。我也很喜欢陪着一个人,跟他一起看一部我觉得很好的电影,我愿意去分享,愿意让好的电影为更多的人看到。这甚至有些炫耀得意的心理,当《勇闯夺命岛》开头,那位将军在雨中走向妻子的墓碑时,我会在他之前就深情的说出那句“I miss you so much。”我乐在其中。
一部好的电影无论花费多少,最重要的是包含着参与这部电影的所有影人的心血,他们一定是在认真制作这部电影。而我觉得我应当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去看这部电影,而对于那些制作并不认真的电影,何必要去花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去观看呢?我不认为呆坐在家里混过两小时比去看一部烂片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