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老公又吵架了!真是气死我了,这次我绝对不理他了!我非得让他知道没有我,生活会变成什么样!”闺蜜说。
作为闺蜜的闺蜜,这句话从她结婚到现在近10年,我听了不下上百次了。
“我在屋里辅导孩子做作业已经强忍着不发脾气,尽量温柔的对待孩子了。好容易弄完,出来一看他还在沙发上躺着玩手机,我心里就直搓火。结果他看见我出来了,居然还问我,饭怎么还没好呀?我XX的是他家的保姆吗?活该伺候他们爷俩吗?你写的上一篇文章我也看了,我也知道要合作要双赢,可说实话在这个场景下,我真的很难忍住不朝他发火。理性上我也知道这样子吵也没什么用,既不利于亲子关系,也影响夫妻感情,可我就是忍不住啊,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其实发了上一篇关于合作的文章之后,不止一位小伙伴给我留言,表达与我闺蜜相同的感受,理性是想着去合作,但往往都会以爆发争吵结束。
“就是控制不住情绪,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强调两点,第一,情绪不可控是个伪命题。第二,在关系中通过合作达到双赢,是关系双方的目标,但是温和的沟通只是达成目标的一种方式而已,冲突,是另外一种方式。
在说关系中的冲突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关系的形态。
心理学家将关系中的形态分为两种,一种叫互补性关系,一种叫对称性关系。
在互补性关系中,两个人对关系的定义是吻合的。一方比较强势,另一方正好温顺;一方进攻性强一些,另一方包容性强一些;一方自理能力比较差,需要被照顾,另一方刚好母性比较强,爱照顾人。这种关系形态的特点是短时期比较稳定,但由于缺乏活力,长期如此会出现问题。具体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出现怎样的问题,后面以例子来分析。
关系的另一种形态是对称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两个人就像镜子一样,你这样对我,我也这样对你。你对我好时我也对你好,这样自然挺不错,但对应的,你对我不好我就对你也不好。看出来没?这样的关系形态明显更容易起冲突,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
我们的祖辈尽管没有学习过心理学知识,但他们明显很了解亲密关系的实质,所以才会在下一代找对象的时候,谆谆教诲他们要找一个互补性的人,至少我进一步时你肯退一步,关系才不容易崩。
其实关系的互补性和对称性不是绝对的,每一对关系中都同时存在互补和对称的因素,一段时间互补多一些,另一段时间对称多一些。互补的关系比较稳定,但是处于让步的、付出比较多的一方不可能永远如此,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反击,使关系进入对称性。你这样对我,我也这样对你,让你也体验一下这是什么滋味!在这种模式下,冲突就非常容易发生。
比如我闺蜜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女孩子,在亲密关系中,她一直处于付出较多的一方。而闺蜜的先生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男孩子,他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会心安理得的接受来自妻子的照顾。平时两个人相安无事,这种互补性的关系形态非常稳定。
但是时间长了,闺蜜心中就会有怨气,或许正好赶上她情绪不好,或许正好赶上她身体不适,这份不满就会直接怼回去。这个时候两个人的关系进入了对称性形态,冲突开始。吵完之后,丈夫道歉再哄哄妻子,妻子发泄了自己的情绪也会重新回到原本的位置上,于是他们的关系又进入了互补性,重新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再过一阵,妻子又心有怨怼,于是他们的关系就在互补性——对称性——互补性——对称性中,无限的循环下去了。而这可能是很多家庭中夫妻总是隔一段就爆发一次争吵的原因。
良好的关系模式应当是在对称性中保持互补性。两个人都太固执,太要强,可能会频发争吵,但如果总是一个人进攻一个人后退,这种关系显然时间也长不了。最好的模式是这一次我进你退,下一次你进我退,这就叫在对称性中保持互补。
说完了关系的模式,接下来来说亲密关系中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一段关系中,我们为什么会发起攻击造成冲突?背后隐藏的往往是对权力的争夺和对距离的不满。
权力的争夺这一点很好理解,这件事情听谁的,这个需求满足谁的,当双方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如果不能顺畅的沟通,很容易发生冲突。关于这一点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每一次吼孩子的背后,都隐藏着权力的斗争》中讲得很清楚,尽管是讲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但是拿到夫妻关系中同样适用。情绪是可以控制的,愤怒只是争取权力的手段,如何使用非冲突的方式沟通,文章中都有论述,建议你去看一下。
接下来说亲密关系中冲突的另外一个深层原因,对距离不满。
人类的本质是孤独,所以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远超于我们自己的理解。对于一段亲密关系而言,距离太远,我们会缺乏安全感。我们会感到自己没有受到重视,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肯定。而距离太近,我们又会觉得丧失了自由,被控制的太多。无论我是因为距离太远,想要吸引你拉近你而不得,还是因为我觉得距离太近,想要推开你喘口气而不能,我都会发起攻击,造成冲突。
冲突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但可能是我所会的唯一的方式,或者是最后的方式。这一点有些人很难理解。怎么?难道吵架还成了他/她唯一能用的方式啦?
先恭喜你,你一定是在一个幸福而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的。亲密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对童年时与父母关系的复刻。一个在父母关系和美、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是不需要靠攻击来争取父母的关注,他/她了解顺畅的沟通方式,并将其运用到成年之后他/她与妻子或者丈夫的亲密关系中。与之对应的是,如果小时候一直渴望爱而不得,或者一直被父母一方牢牢地控制无法挣脱,那么攻击就是他/她学会的唯一有效方法。
所以当你的伴侣频繁的与你发生冲突,甚至你觉得他/她是在没事儿找事儿的时候,你需要看到的不是他/她采用攻击的这种方式,而是他/她背后的心理需求。究竟是他/她太渴望你的爱,还是他/她觉得你们的距离太近了。
在中国的家庭中很常见的现象是女方觉得距离太远了,我需要你对我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而男方觉得距离太近了,我需要更多自由的空间。看到了对方发起攻击背后的原因,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中的冲突。
综上所述,如果用一种积极的眼光来看,冲突是关系需要调整的一个提示,并且也是很多人惯用的调整关系的一种手段。但是冲突作为一种比较激烈的方式,容易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我们的初衷是想合作,但冲突最后可能导致关系的破裂。这也是在选择冲突方式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代价。
由于冲突对关系有着如此强悍的破坏性,在冲突之前,关系双方需要界定冲突的底线。这个底线有时候是明说的,比如双方约定再怎么吵架也不能提分手,有些时候是基于对彼此的了解,双方心里都有数的,比如男方可能清楚女方绝不能接受在争吵中动手。
关于底线的设定,有两个要素,第一,对双方要平等,男方不能提分手,女方也不能提,不能双重标准。第二,一旦对方触碰底线,即宣告关系破裂,比如有的妻子会明确提出,一旦丈夫出轨,就离婚。奇妙的是,往往了解妻子这一底线的丈夫,反而不会轻易出轨。如果对方明知触碰底线后关系就完蛋了,那么除非他们想结束关系,否则不会轻易试探。所以,在关系中提前讨论好每个人的底线,有助于关系的稳定,减缓冲突的程度。与之相对应的是,如果做不到被触碰就关系破裂,就不要把它约定为底线,否则就会成为命门,被不断的攻击。反复被家暴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总结一下:吵架可以,先搞清楚为什么就吵起来了,再搞清楚到底在吵什么,明白这两点以后基本就不会吵了。还要吵的人,要么就是其实还是没明白,要么就是把吵架作为一种手段在使用而已。面对前者,和一个智商不如你的人吵架是不是有点掉价?面对后者,用用你的智商,不要掉进对方制造的权利之争的陷阱里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