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人森谷司郎拍了一部电影《日本沉没》。在这部影片里,由于地壳运动,日本列岛即将沉没。当然,对于这种情况,日本政府是无论如何没有能力自救的。于是,日本向世界其他各国提出请求,希望能够在日本消失前接纳日本人。各国积极回应日本请求,最终大约1000万人的去向有了着落。但有一个国家不但不救援,还向日本勒索大量的财宝。
这个国家就是澳大利亚。
电影来源于现实,《日本沉没》这一细节反映了战后日本与澳大利亚关系“不和谐”的一面。
而这种不和谐,主要由两国之间的宿怨旧恨引起的。如果要探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争。
日本、澳大利亚一个在北半球,一个在南半球,大陆距离不下万里,两个国家本没有多少联系的,更很难结下“梁子”。但是太平洋战争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澳大利亚的空军、海军一开始就参加了战斗,但作为美国海空力量的辅助部分,澳大利亚并没有名正言顺、大张旗鼓地和日本单独作战。
后来,战火蔓延到了新加坡。早在十九世纪,新加坡就属于英国的殖民地,也是英国重兵把守的重要军事基地。当时的新加坡有13万英军,其中包括15000名澳大利亚士兵。日本在入侵东南亚过程中,自然不会放过新加坡。英军固然厉害,但面对日本,仅仅支撑了不到一周就缴械投降,15000名澳大利亚士兵中有8000多人被日本折磨致死。
这让澳大利亚心生怨恨,但又无可奈可,毕竟这是在人家的地盘上,而且“大哥”都被人家捉了去。但时间到了1942年 2月,日本还将澳大利亚直接拉进了战争。当时,日本 200驾飞机轰炸了澳大利亚达尔文市,243人因此丧生,近 400人炸伤。
日本的行为彻底惹毛了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尽管急于报仇,但还是在等待一次机会。终于在新几内亚战场,澳大利亚狠狠地释放了心中仇恨,真正做到了以牙还牙。
1943年,日本向新几内亚战场投放了20万兵力,意图以兵力规模优势来粉碎盟军的进攻。但在盟军蛙跳战术的制衡下,日军还是丧失了制海权,其补给线也完全被切断。在这场战役中,澳大利亚负责主要进攻任务。澳大利亚士兵充分利用热带雨林气候,将日军逼近了潮湿的山洞,很多日本士兵不仅饥饿难耐,而且还得了严重的皮肤病,有的甚至身上还长了草。后来,日军又组织了自杀式冲锋,而等待他们的是火焰喷射器喷出的熊熊烈火。日军吃尽了苦头,90%以上死在了这个岛上,战后活着回到日本本土的不到18000人,而这些活着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吃同伴尸体生存的。
尽管如此,澳大利亚的怨恨似乎并终结,并一直延续到“二战”结束之后。在惩治战犯时,澳大利亚态度强硬,向军事法庭提供了包括日本裕仁天皇在内的100人的甲级战犯名单,这比美国、中国、英国各自提供的要多的多(美国提供30人、中国32人、英国11人)。不仅如此,在其他战犯的审判上,澳大利亚充分利用自由发挥的机会,毫不留情的处决了140名日本乙丙级战犯。如此两项,使澳大利亚成为同盟国中审判并处决日本战犯最多的国家之一。
澳大利亚的种种“报复”行为,让日本心有所忌,而且这种惧怕情绪持续了很多年,我们从《日本沉没》这部电影就可窥探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