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徐莉老师造访一公斤盒子团队,和我们共同度过了一个脑力激荡的下午。在徐莉老师的实践经验中,公立学校里的课程,原来也可以玩转得这么“灵”!作为一个博物学爱好者,她会花很多时间和力气带孩子们认识身边一花一木、一虫一鸟,还设计了表单,引导孩子去观察、去记录,对万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充满热情。回想自己学习生涯里的那些“副科”们,可曾如此鲜活地渗透到你的生活里?徐莉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她的秘诀是:
时间。
湖北武昌实验小学是省内外知名的公立名校。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公立学校因为寄载了更重的升学压力和行政任务,往往比私立学校更加难以打破常规的教学框架,比如学生的课表。一堂课就40分钟,5分钟维持秩序,讲完课本再赶紧挤几分钟练习一下,但很多东西都不是讲一遍、练一遍就能学会的,特别是低龄的孩子而言。如果师生被过多地钉死在一个课表上,学校生活被上课、下课的铃声划分得七零八落,这种高度筹划的紧张节奏,难以实现学习的延续、充实和快乐。有没有什么创新的路径,能够让原本被切割的课表时间变得弹性、按照学生需求去安排时间呢?今天盒子君要为大家介绍的徐莉老师,就是从这个问题的发现,开始她的教育创新实践的。
2008年秋季,徐莉老师向校方提出申请,承担同一个教学班多门副科的教学工作,通过将课表上原本分散的课时打通使用,徐莉老师走出摆脱班级授课制时间、空间、学习内容限制的一步。她会花上一整个下午与同一班孩子呆在一起,挖掘好玩的项目主题,在其间有机揉入融合科学、自然、社会、生活、阅读乃至书法等科目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让更为灵活的教学时间容纳更为丰富的教与学方式,在体验、游戏、观察记录、分享交流中,孩子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解决制作方法问题和交往合作的问题,这比老师一路催促强制要让彼此愉快得多,孩子们的体验感受也深入持久得多。徐莉老师称之为“少即是多”,这亦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原则。
在徐莉老师的课堂上,灵活的时间得以让孩子探索更多、定位兴趣。孩子们的状态也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总是热情专注。如果这个学习内容是孩子们不感兴趣的,作为教师,我是否可以结束这个主题,或者另择合适的时空展开?如果这个学习内容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我是否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和探索,30分钟、40分钟、80分钟、120分钟乃至更久行不行?
弹性的时间,允许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各施所长。当不再被课表所限,学习活动得以自然地伸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科规律,弹性地分配时间就成为可能。田野旅行、自由开放的小组讨论、访谈等在40分钟内不能或者鲜少能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终于可以开展起来。
看似“重复”的时间,实质上是孩子最宝贵的练习机会。徐莉老师带领的学生,从二年级就开始做结构的专题,比如用报纸做的高塔。再比如把鸡蛋从二楼扔下来,从五楼扔下来,九楼扔下来,蛋壳不碎的就是成功的——孩子们会反复探索和改进。有人说不是重复吗?其实在教育中,冗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有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在原有的方案上改进和往前走,给了孩子很好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反省的机会。
徐莉老师会一直说,“课程规划设计与实践才是我的专业。”作为公立名校的一线教师,她的实践并未脱离校内的框架,但立足点始终是牢固的:课程设计与规划,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程。当发现“时间”这个元素是好课程贯彻下去的掣肘,那么,对“时间”做点什么。从一个问题开始,这就是一线教师的创新之道。
本文重点参照徐莉老师在2014年首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上的发言及《一个人的合唱》一文,已通过作者允许。点击“原文阅读”,可以看到徐莉老师对教材、儿童观察、生活课程、阅读项目等实践的详尽阐述,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