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个人都羡慕那些能够在台上“旁征博引”的人。可是,作为新手,在台上讲话时必须小心自己的话题所涉及的范围。
掌控一个话题,需要很多的时间经历积累才行,而不是靠小聪明摆弄几下就可以搞定的。哪怕一个很小的话题,都有无数讲者可能实现无法想到的质疑,有些是问题、有些是陷阱,这些需要长时间的思考、观察、积累、反刍才可以全面了解。
比如,你在台上讲到“人应该顾及他人的感受”——这原本是无论是谁都可以理解、接受的观点。可是你在举过若干个例子之后,顺带提及“燃放鞭炮就是一种典型的毫不在意他人感受的行为”。在你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并且,你实际上并没有把你的根本想法完全说出来——你实际上恨不得“禁止私人燃放烟花爆竹”。
但是,即便你只是淡淡地提了一句“燃放鞭炮就是一种典型的毫不在意他人感受的行为”也可能招来很多你全然意想不到的反馈(当然更多是“反对”)。我曾经写过一篇“是否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仔细阅读一下那篇文章,尤其应该认真阅读每一条留言(很多很多)。
不要以为平日里你可以把身边的朋友说得哑口无言,就意味着说你不可能被驳倒。每个人身边都没有几个善于表达的人,更不用提善于思考的人。在你的生活范围里能够掌控某个话题(当然这更可能仅仅是幻觉),并不意味着说你能够在更大的范围里同样做到——站在台上的你将面对几倍甚至几十倍于你生活范围所能涉及到的人。他们可能来自你不可事先完全预测的阶层、他们的年龄层次不同,他们之间的知识范围差异也可能无穷大……他们中不知道谁随时都可能发出令你措手不及的质疑。
而另外一些时候,尽管你的观点和结论是对的,但由于听众发出的质疑实在是超乎你的想象,打你个措手不及,导致的结果就是极度的尴尬。很多人在未遇到尴尬之前,坚信自己不会遇到尴尬,直到那个尴尬出现,并且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才肯罢休。
常言道,言多必失。这话的意思并不仅仅是“话说多了,必然会出错”。更可能的解释是“当你说的话被很多很多人听到之时,你的话必然招致各种各样的误解,你的话听到的人越多,招来的误解就越多;你甚至会因此得罪人;你的话听到的人越多,你得罪的人也越多……”。
很有可能你会在全然无意的情况下招致误解甚至仇恨。昨天,就发生了一个“新鲜而又经典的例子”。我在推特上发了一条感慨:
用mac半年了,从来不需要“重装系统”……这对从windows转过来的用户来说是多大的解脱啊!
发过之后,就去看书去了,两个小时之后回来,发现招来的几乎全部是反对声音——其中不乏“傻逼”,“你丫就装吧”之类的话。
我愣了一下,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发过的tweet,才发现我少写了“我这个”三个字,原本我要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
用mac半年了,从来不需要“重装系统”……这对我这个从windows转过来的用户来说是多大的解脱啊!
想想就明白了,在Twitter上我有将近两万个Follower,一句话说出去,瞬间就可能被这其中的至少十分之一(相当于两千人)看到,一共二十多条反对的回复其实一点都不多(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一的比例而已)。然而,这些声音是确定存在的。
当然,作为讲者,能听到这种声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很幸福的,哪怕是污言秽语。那些出口不逊的人,伤不着讲者,但是,却可以刺激冷静的讲者去考虑很多问题:什么样的话题更可能会招致这类反应?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我是不是哪里说错了?或者我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说法,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他们的质疑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我又应该如何回应?如果他们的质疑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又应该如何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