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人人皆有向善的心,把此心存养扩充,大可以安定天下,小可以孝养父母。存养扩充的关键,就是择善固执。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子讲了个一曝十寒的比喻。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
这段话是孟子在齐国的时候说的。齐宣王为什么没有智慧?就如天下最容易生长的生物,如果你晒它一天,吸收一天的阳光,然后把它冰冻十天,它能够生长吗?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
择善应固持。而择善能否固持,与交友关系重大。孟子与齐宣王,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孟子见到齐宣王,讲讲王道政治,齐宣王心有所动,但这颗有所动的心,马上就被身边包围的佞臣“冻”起来了。难怪诸葛亮说:“亲贤臣,远小人,前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但历史的真像是,往往贤人不受君王待见,小人反而受喜欢。孟子虽然口口声声人人有一颗向善的心,但这颗心太容易被口耳鼻舌等身体之欲蒙蔽了。不仅君王容易受蒙蔽,所谓的贤人就能够择善固执吗?
明朝最牛的宰相应该是张居正了,此人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从万历打小的时候,就教育他要做圣君,估计小万历对张大圣人也是崇拜不己。可是张居正,自己却不检点,回家省亲,三十二人的大轿抬着,极尽奢华,上有里外套间,有厨房厕所,两旁设有观景走廊,还有两名小僮陪侍,好不快活;前面还有戚继光派的一队鸟铳手开道,好不威风。张居正从北京至江陵,一千多里路的行程中,“五步一井,以清路尘,十步一庐,以备茶灶”。为了使这顶巨无霸大轿畅行无阻,沿途地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道路,加固桥梁,GDP又上升了好几个点。
张居正好御女,戚继光打倭寇之余的乐事之一,就是收集大量海狗鞭进献张大人,结果张大人积劳成疾,一命呜呼!死后,大量的攻扞材料送到了万历皇帝的手里,啊,我敬爱的老师,张大圣人竟是这般模样,气得万历差点把张居正的坟给扒了,抄家!结果,张居正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怎一个惨字了得!
张居正的变法成果也连带着一扫而空了。想干点事情的人不可不慎啊!
所以孟子把治国的希望放到有德的圣贤身上,实在不靠谱。但对于个人来说,养养心还是很有必要的。
孟子接着说: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是天下最闻名的围棋高手,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人虽然在听,但心不在焉,他想到有一只天鹅飞过来,正停留在校园的某个地方,我要拿弓箭射它,晚上就有红烧天鹅肉吃了。两个人虽然在一起学习,但是后者明显不如前者,这是他智力不如别人吗?当然不是。
专注于你所选择的,努力去做,久而之久,一定会有成就。就儒家而言,择善固执,才能达到修身的理想效果。
有的人认为仁义有什么用呢?它怎么敌得过不仁的行为呢?孟子的两段话令人深思。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说:“仁能战胜不仁,就像水能战胜火。而现在有一些人,用一杯水去浇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不熄灭,就说水不能战胜火。这反而助长了不仁者的气焰,而自己原来那点仁也最终会丧失掉。”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说:“五谷是庄稼中的好品种,但如果不成熟,还不如稗子之类的野草。仁,也在于使它成熟罢了。”
不能坚持,修炼不到家,当然没有好的效果。而且最终会丧失信心,连原先积累的一点点的德行也会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