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瑾七
之前有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压力管理。其中提到一点是如果你在压力很大无法释放的时候,可以看一些让人声泪俱下的电影,缓解一下紧绷的情绪,《准备》这部韩国电影,正是这样一部电影。
小人物,底层人物,但母子的情感纯粹而有力量。看到后半段送走母亲的时候,儿子一直傻笑着,所谓的健康人,以为这孩子是犯傻了,岂不知这背后是与母亲的约定,是一个健康人,心智成熟的人无法体会的承诺。
~ 01~
母爱这种爱
这个世界上,最溺爱孩子的永远是母亲。母爱,没有什么逻辑和理智可言,它就是一种冲动,就是想要照顾这个弱小的小家伙。影片中的母亲说“因为有你的陪伴,我一直很幸福。”这句话,有人可能会理解为一种安慰,一种对儿子客套的感激。但我却认为这是这个母亲的真实发声,她的确感激儿子。感激他是一个傻儿子,因为这样,他一直弱小,一直需要母亲的照顾,这个母亲作为一个人,在儿子的身上永远能找到存在感。且在失去丈夫的日子里,她有儿子一直陪伴着,忙碌的生活从未让她感觉到孤单。
正常孩子,随着时间流逝,总有一天会长大,不会永远需要保护和照顾。而傻儿子让这个母亲延长了多少毫无杂念做母亲的时间,这种全心全意去爱一个人照顾一个人的感觉,身体上纵使再多苦累,但内心是平静的,是幸福的。
相比母爱,父爱更累、更深沉。因为父爱总是理性的对待自己的孩子,总是想要把技能交给孩子,让他早一天的独立,早一点变成一个大人。而母亲的爱,是矛盾的,总有那一瞬间,希望孩子慢慢的长大,不要那么快就成了一个不需要自己的人。
~ 02~
人需要离开舒适区才能长大
仁奎其实可以做到的,自己洗头发洗澡,自己煮荷包蛋,自己坐车去面包房,只是妈妈一直在帮着他做,所以这样的日子持续着,妈妈以为就这样了,有自己的照顾,儿子不需要长大。
但当得知自己得了癌症要先离世,不能就这样照顾儿子一辈子的时候,母亲虽然说“不如我们一起死去吧”,虽然想和儿子一起烧炭自杀。但儿子还年轻鲜活的生命,让她感觉到自己不能这么自私,就这样替他做了生死的决定。于是她选择让儿子继续活下去。
当选择了让儿子独活,她终于意识到,是时候要教会他生存的技能,要让他长大。于是妈妈一遍又一遍的教他煎鸡蛋,把所有的电器都做好标签,画出图片来让他能理解流程。鼓励他自己用刮胡刀刮胡子,让他学习一个人坐公交车。放手让他一个人去做,去失败,去跌倒,再慢慢熟悉,独立完成。
离开了舒适区,总会长大。没有可依赖的人,就是自己要独立的时候。
仁奎为了让妈妈再回到自己身边,宁愿做个蠢笨的人,宁愿把自己的手烫伤。
但妈妈还是无法长久的陪他走下去。
虽然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但他已经可以独立生活,这比什么都更让母亲放心。
~ 03~
催泪剧情
母亲想让仁奎明白死去是怎样的,于是她带仁奎去殡仪馆,参加别人的葬礼。单纯的仁奎说,这里招待宾客的饭菜很好吃。母亲只能忍痛讲出实情,来到这里的人,是死去了,不是去天堂,是再也不会回来了。仁奎惊慌失措中冲出殡仪馆,来到人头传动的街头,他感觉到无助与恐惧。而徘徊之际,母亲的红马甲,黄上衣,绿裤子让他立刻在人群中认出了她。这个被邻居嘲笑的“信号灯”母亲,年轻的时候也爱美,也想尝试新款的衣服,但为了儿子,她付出了一切,这一点着装的改变仅仅是一个缩影。
母亲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让仁奎请假,2人一起去小时候曾经去过的海边。小时候的仁奎玩累了,伏在母亲的背上睡去。如今母亲病重,只能伏在仁奎的背上,看着一样的蓝天,一样的大海,不一样的是母亲再也背不起这个儿子,儿子长大了,母亲却不幸的患上癌症,时光就是这样毫不留情的流走,给每个人都留下不同的印记。
母亲离世前与仁奎做了个约定。在母亲的葬礼上,姐姐哭的声泪俱下,所有人都掩饰不住的悲伤。但仁奎看着棺木推进熔炉,笑着流泪,他要遵守和母亲的最后约定,在葬礼上不哭。
~ 04~
有兴趣爱好的人生更开阔
故事的结局,仁奎去参加智障人士的登山活动。
尽管身体有残疾,但依然热爱生命,顽强的活下去。
这是影片给予每一个普通人的正能量。
即使有再多苦和烦恼,但最起码我们还健康、还拥有一颗清楚的大脑,和一个健康的体魄,有什么理由不去继续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呢。
爬到山顶,仁奎对着蓝天白云喊着妈妈,那是他对母亲的交代,我在好好的活着,请您看看我吧。
~ 04~
如果母亲没有生病会怎样,大概一辈子拉着儿子每天去小卖铺卖东西,一直这样照顾他生活下去吧。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母亲不舍得也要舍得的去放手。做母亲到底要怎样爱自己的孩子,给他他想要的,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他,还是为他的将来做好准备,早一天让自己放手。关于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做到不易,别说这是溺爱,这是一个母亲对一个不健全儿子能做的唯一补偿。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