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什么?我们一直在对它进行名词性的解释,却未曾有真正的体悟,所看到的、所认知的只不过是前人给我们固定模式,细细琢磨,仿佛还有别的意味。
一
曾一度沉迷于清朝的古装剧,不管是《甄嬛传》还是《如懿传》。在看过酣畅淋漓的宫斗剧情之后,反而是文字更引起了我的注意,无独有偶,两者都出现了一句让我难以忘怀的话:“人去才知情深。”温实初在沈眉庄去世后,才痛彻心扉地领悟到那些流淌于日常生活中的无言的爱;乾隆在富察皇后去世后,才追忆她曾有的温柔贤良,写下无数悼念之词。而再细想,二者却又大相径庭,温实初或许是在追忆被忽视的爱,那是在宫廷中少有的关心与温暖,究竟他怀念的是这个人还是那段情,更或许是被他人呵护的感觉,我们无从考证,可能更多的是一份愧疚,这份愧疚只有通过不停地回忆,让自己难以忘怀那个人才可弥补内心的不安;乾隆作为一位多情的帝王,对发妻的爱意可见一斑,但他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即使对发妻有再深的情感,也不会荒唐到“天子一怒,伏尸万千”,因此他借由富察皇后去世之名,清理官场,名为“念发妻”,实则是加强自身的皇权的统治,此处的“人去才知情深”仿佛更具有讽刺意味,那一首首悼亡词只不过是怀念的形式,为君主清党披上了柔情合法的外衣。
由此可见,所谓追忆,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与需求,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怀念的内容都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追忆的过程掺杂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对以往的记忆进行再造和重构,当它再浮现在脑海中时,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追忆的爱,更多地包含了不安和愧疚;怀念的情,更多地包含了权利和算计。我们无法评判这是对还是错,记忆本就是无形的东西,本就会被人们的情感左右,仿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多样的、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与思想,如果它能舒缓人们的心情,适应当下发展的形式,或许也可称之为“益”。
二
我们小时候总是盼着长大,长大后却又不断浮现着小时的记忆,那或许是因为对当下极度的失望吧,不管是人还是事。总是怀念奶奶家的老院子,三棵苹果树,两株葡萄藤,一架老秋千,摇摇晃晃的童年,伴着黑得发亮的烟筒上的缕缕炊烟,飘得很远,那是因为现在院子的主人都已经离开了,一把锁把记忆关进杂草丛生的场院,不会有人再陪我在葡萄藤下听听牛郎织女在说什么悄悄话;总是怀念小学操场上女生爽朗的笑和刺耳的争吵,即使吵得面红耳赤,转眼也能手拉手重新和好,那是因为现在的我们习惯将锋利的棱角层层包裹住,在背离的边缘反复试探,你笑脸逢迎,谁又知真假?总是怀念冬日午后的教室,暖阳下的每个人都安静地规划着未来,每一帧表情生动而不同,那是因为现在我们失去了原有的踌躇满志,自诩的佛系青年们在“养老”,度过一天天浑浑噩噩而又无滋无味的日子。
不断地回忆过去,在过去与现实中挣扎,我们把对现在的不满转移到对儿时记忆的怀念中,这或许可以称之为一种“逃避”吧。原来,过去的记忆是对现实的躲避,是没有勇气面对当下的怯懦,“曾经”那是我们最初的栖息地,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自拭伤口的疗养所呢?如果有一天垂垂老矣,是否也会怀念某天的的职业装、高跟鞋,西装革履、车水马龙?
三
有一只怀表,细细的金链,清脆的嗒嗒嗒的响声,仿佛时光的沙漏。
母亲说,这只怀表还是你姥爷参军后带回来的,成了我的嫁妆,现在到你手里反而坏了。小时候的玩物,不知道珍惜,坏了便坏了,而懂它的人却宝贝一般好好保存。它里面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是姥爷那一辈人辛苦的军旅的生活,还是母亲出嫁时的五味杂陈呢,那是很多段很多段有关父母、儿女的记忆,都凝结在这一块小小的表中,它没有陪伴我太长时间,也没有和我共同的故事,以往的回忆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而久远的,上世纪50年代的兰州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言语可以描述,我却难以想象。记忆和情感随着这块怀表传了下来,但总觉得到我这里就有了断层或者隔膜,因为没有对它难忘的回忆和故事,再生动的语言表达也是苍白无力的,或许几代人再传下去,这块表也只是这块表了,蕴含在里面的那些“曾经”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而消散,这样的传家宝意义何在呢,只能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吧,或许后人多了几分崇敬与感慨,仅仅如此。
四
片段般地回忆有关记忆的故事,我在想,记忆究竟是什么,是那些回不去的曾经,用以慰藉和满足当下的人,它仅仅对它的所有者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其他人,真的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