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简书上开始写作一个星期以来收到的第一个打赏。
也是我所有网文中收到的第一个打赏。
继昨天写了“戳痛自己,也就戳痛了别人”之后,这个打赏让我对写作有了新的认知。
在启动网文的写作之前,我走了很长一段的路。
生命并非私人事务,分享自有其价值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写过博客,断断续续的,主要是自己的研究领域,还有专业以外的兴趣。
写了一段时间,没有坚持。或者说,没有认真的对待分享这件事儿。
即便对于微信公众号这件事儿,我都是极为后知后觉,直到这个星期才启动。
为什么启动在简书、公众号这些网络平台的写作?
对于我来说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最根本的原因是对生命的理解。
2008年,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部电影《和平战士》。
这部电影带给我众多启发,尤其是从事过教练员这个职业之后。
随后我根据这部电影,找到了原著《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这本书是我读过的众多的书籍中少数反复读的一本。
它讲述了,体操运动员在深夜加油站遇到了一个加油工人——苏格拉底,并由此改变人生的故事。
它带给我无尽的启发。
后来看到沙哈尔在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讲座视频的时候,这位当代智者也引用了那本书中的故事。
又加深了我对那本书的热爱。
在这本书的后记,作者丹米尔曼写道:
生命并非私人事务,惟有通过与他人分享故事和故事的教训,才具有意义。
我读过之后,再也没有忘记。
然而,印象深刻、强烈共鸣,和真正的付诸行动,永远是两回事。
正应了书中的那句话:
Wisdom is not knowing, wisdom is doing.
智慧不是知道,智慧是行动。
想来这也是最近引起人们关注的另外一本书《逆向管理:先行动后思考》的思想源头。
而我的行动,比起认知整整晚了6年。
收到第一个打赏,我当时很开心。开心的不是因为2块钱,如果说两个小时的劳作换来的是2块钱,那么这个投入产出当然是不划算的。
开心的是,我的所思所想对别人有了真正的帮助、产生了真正的价值。
写文章的时候,难免会想读者会怎么看,因此会经常会变换视角。
我发现当你弄不清楚读者会怎么想的时候,就回归自己的内心:这篇文章对我有什么价值,写完之后我会看几遍。
如果文章对自己有价值,那么它很可能对别人也有价值。
总之,分享自有其价值。
分享故事和教训:人生所有的失败,都是积累的失败
这篇文章主要分享的是教训。
标题起的很鸡汤,文章的内容实际上是对成功之路的理性思考。里面用的你,实际上指的是“我”。
人人都在追求成功,以前是,现在是,未来也是。
因为成功不但是满足人的日常生活的种种需要的条件,成功更是人的生存基础,也是建立自信的源泉。
有许多人对成功学嗤之以鼻,当然确实有不那么成功的、甚至令人反感的成功学的存在,但是我坚持认为成功本身是一门学问。是每个人在其人生历程中或早或晚都要去探索研究和实践的学问。当然研究的情况如何,实践效果如何,千差万别。
我也追求成功。我读过卡耐基,最近还在读《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读《格局逆袭》。我还读过许多传记,爱因斯坦、薛定谔、费曼、巴菲特、芒格,许多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的传记,我都喜欢看。
成功是不是有规律,当然有。
失败是不是可以避免,当然可以。
但是,成功的规律和失败的教训,要首先通过自己大脑和心智从自己的第一手经验中总结。
实际上,那篇文章正是有感而发。
文章写的是,人生积累的要害。
人生所有的失败,都是积累的失败:对知识、技能、人际关系、以及对他人产生实际帮助的价值的积累。
多少人在这条路上落败,而多少人在这条路上重生。
败的不是别人,败给的是自己,是自己的无知与意志,败给的是自己的不动脑。
而剩者为王,并不是打败别人、胜过别人的胜利,不是把别人推掉自己留在塔尖上的剩下,而是胜过自己、成为自己生命王国的国王。
我所做的根据二八定律的推理,只不过是想说明,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大体会经过哪些最基本的阶段和磨难。
文章实际上正是自己所经历的,正是自己在生活中得到的教训。
收到打赏的时候,我刚好在写另一篇文章:戳痛了自己,也就戳痛了别人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写文章,或者写有价值的文章,在我看来,就是不断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是直面,越直越好。
不一定非要戳痛处了。或者下一篇文章可以写一篇:开心了自己,也就开心了别人。
至少,那本带给我无限启发的《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做到了。
这是那本书在豆瓣上的全文链接:《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人生所有的失败都是积累的失败,大家各自积累各自的。
最后,回到老子那句话,“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我是核聚,一线城市逆袭青年。我相信,当知识、技能和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并持续为其他人创造价值的时候,人生会发生核聚变。前提是,不断的、迭代式的积累,成为学习机器,成为创造精彩生活的工程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