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送别》是以歌曲的形式从民国传唱至今,也有人讨论过其词牌名的问题,甚至后两段是否为李所作的问题。古人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用来形容柳永词作口口相传,流遍天下。现在我们说,李叔同的《送别》是华人世界流传最广的歌曲,大概很少有人会反对,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少长咸宜,更何况从《早春二月》到《城南旧事》,到港台的影片,以《送别》为电影插曲,更是风靡一时,特别的文艺。
我的感觉,《送别》在文学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格调境界并不算高,全部文字中也没有原创的意象,没有警句。但是,毋庸置疑,这样的文字和音乐结合,却成为经典,传唱至今,余音不绝。长亭,古道,芳草,夕阳,杨柳,笛声,浊酒,别梦。李叔同所表达的是几千年来中国诗人反复表达的情感和意绪,就像一个民族所拥有的共同的心理基础一样,平常之中引发了共鸣和共振。
在我看来,李叔同是用集句的方法,萃取了诗歌词赋中关于离别的情景和意象,从诗经,到乐府,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千种离愁,万般别恨,融于《送别》。作为一个古诗词的爱好者,我从集句的角度,尝试着对这首经典乐歌作一个解读。
长亭外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送别》的首句,我猜想撞入李叔同脑海的不是李太白就是柳三变。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写的是家人思念游子,山长水远,归途难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
古道边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秋思》是妇孺皆知的名篇,一提到“古道”,我们就会联想到后面有“断肠人”在天涯。
芳草碧连天
我的直觉,这一句可能就是从范仲淹的《苏幕遮》中化出来的: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当然,芳草比喻离愁在古诗词中俯拾皆是: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
一壶浊酒
这个出处很明显,《三国演义》开篇词用的明代杨慎的《临江仙》: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无独有偶,这首词经过电视剧的热播,还有杨洪基老师的演唱后,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今宵别梦寒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千古名句。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的《寄人》写的是离别之后的思念。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离别。”在古人看重离别是因为交通不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也因为通讯不便,“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家人和朋友,一经分别,就会出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所以,我们在诗歌词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李叔同的《送别》是对传统送别意象的一个归纳和总结,加上音乐、歌曲和电影的传播,在民国时代,与传统生活的连接尚未断绝,让大家有一个强烈的心理认同,浅显昌晓、明白如话的乐歌传唱至今。
长亭,古道,芳草,夕阳,杨柳,笛声,浊酒,别梦。现在已经是文化记忆中的景物和意象了。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为逝去,越发让我们觉得美好,越发让我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