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同理,你也无法侮辱一个真正的无耻之徒。
人活得久了,见到的奇葩自然也就多了,就像某个作家说的“人活一辈子,总会遇见几个王八蛋”,关键是,蛮横不讲理,你还不能拿他怎么办?!
就像今年层出不穷的“霸座事件”一样,在庆幸自己没有遇见的同时,也在思考,是这个时代出了问题,还是这个时代的人病了?
1 /
你方唱“霸”,我登场
人生是一场有来无回的旅程,我们手握着一张单程票,在这趟列车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座位,无需抢票,更无需霸座,但总有一些人,不甘平静,想用一种“无耻”的方式,让这场旅途变得与众不同些~
“位置上写了我不能坐吗?”
9月19日:一名买了过道座位票的女子,强行霸占别人靠窗座位。面对列车员的好言相劝,态度恶劣,并声称:票上座位上没贴座位号,自己的票没写是过道座位。
霸座女被列入黑名单,罚款200元,180天内不能买票。
“买这个位置就该你倒霉!”
9月19日(又一起):一个小伙子上车后,发现座位被一个大妈占了,小伙子说“这个座位是我的”,结果大妈却来了一句“年轻人站一会儿没事,我岁数大胳膊疼腿疼……”
小伙子叫来乘务员,但大妈根本不听劝解,还理直气壮地说“买这个位置就该你倒霉”。
“我没能力补票!”
8月27日:一趟从吉林开往北京的高铁上,一位老大爷没有买票便强行占据座位不起。在乘务员要求其补票的情况下,以“没有能力支付票款”为由,拒绝补票,并声称自己以前也算是法官,见过的车长多了~
“长途车本来就不对号入座!”
8月22日:一女子购买无座车票后强行霸占女孩座位,乘务人员协调劝说无效,从凌晨4点到6点,买有座票的女孩在车厢里占了2个小时。
需要“找个轮椅”?
8月21日:留洋博士在高铁上高明正大的霸占了一名女乘客的位置,并且振振有词地诡辩,甚至给女乘客三个选择:“要么站着”、“要么坐他的座位”“要么去餐车”。
博士霸座男被罚款200元,列入严重失信人黑名单,限制乘坐所有火车席别180天。
霸门:“我老公来我就走!”
1月5日:一名女教师,因为自己的老公还没有上车,便拉着自己的女儿用身体拦阻高铁门关闭,列车长和乘客多次劝解无效。
……
这是2018年之后,在网络上比较火的几个“霸座、霸门”事件,性别有男有女,年龄有老有少,学历有高有低,要么装病不起,要么无理取闹,看着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闻,突然想起季羡林说过的一段话:
“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而且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我所观察的那些坏人,几十年前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我想给他们辩护都找不出词儿来。
当然,我们并不能因为“霸座”就将其归之于坏人一列,但这些行为里却缺失了生而为人本该有的素质和教养,俗话说就是,缺德!
2/
素质,无关乎其他
《德卡先生的信箱》中有句话说得很好:礼貌和教养不只是干瘪单薄的客套,还有推己及人的周到和体谅。
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买票后要按座位坐好,这是基本的规则,更是道德素养,哪怕你有再高的学历,穿最贵的衣服,化最美的妆,没有教养,也是一副丑陋的皮囊而已。
或许,正如网友所说:霸座事件屡屡见报,或萎靡不振恬不知耻,或理直气壮气焰嚣张,归根结底是为一己之私公然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是对法律的蔑视,是对公序良俗的挑战。究其原因,无外乎违法成本低,如果道德阻止不了寡廉鲜耻的霸座者,那就必须用法律经济来严惩。
虽说,社会是一个浑浊的染缸,一旦跳入,便会被浸染的七荤八素,但跳入这“染缸”的人千千万,只要素质时刻在线,也会“出淤泥而不染”。
就像我们曾见过的那些温暖瞬间,无一不是在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行为里,隐藏着教养、彰显着品格、流露着涵养、也决定着层次”,这与你有多少财富、权力是没有关系的:
地铁上,老爷爷发现老奶奶无意中坐了两个座位后,便扶着老奶奶一点一点的挪到自己的身边,给别人腾出一个位置;
地铁上,小孩睡着了,年轻妈妈为了不影响到旁边座位上的人,一直用双手托着孩子的双脚。
叔本华曾说,人们在致富上所费的心思要比提高教养的用心大出何止千百倍,“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对于幸福显然要重要得多。
细想之下,今年我们看过/听过太多让人深思的新闻::层出不穷的霸座男女、学校猥亵事件、熊孩子事件、网络暴力……
一桩桩一件件,除了都涉及到道德、教养,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哪里出错了?
3/
知识以外,才是教育
我们总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如今的霸座博士倒真真是为这句话给出了一个范本。可为什么拥有高学历,却还有着低素质呢?
高学历代表一个人的智商水平,但与修养无关。爱因斯坦也曾有过一个观点“除了知识以外的东西,才是教育”,若按此来说,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接受过“教育”。
应试教育下的人,总是“视学舍为囹圄,视师长为寇仇”,分数是一切的根基,所以如今的教育中出现了一个误区:只要成绩好,别的错误可以纵容。
但当人成了承载知识的容器,道德底线又会被挤压至何处?
父母向来都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你告诉他什么,他便会学什么,你展现出的样子,便是他所认为对的样子。
之前听过一个发生在地铁站里的小故事:
小朋友放学回家,但乘车卡里的钱不够了,地铁的小哥哥知道了来龙去脉后,自掏腰包给他买了一张4元的车票。就是这个他并不在意的行为,在事后却收到了孩子妈妈手写的感谢信,信中还夹着买票的4元钱。
心理学上有一个“泡菜效应”:
将同一种蔬菜放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分开煮。结果发现,味道是不一样的。
人亦是如此。一个人,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就可能拥有不一样的性格和未来,父母所为都将成为孩子未来的行为的缩影。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无论是善恶还是道德、教养都不是天生而来的,更多的是源于日常生活中父母及周遭亲朋的教育和引导。
要想减少那些“无素质”事件的发生,必须从最初的教育下手,但请记住,知识是让人生活得更好的基础,而素养却是让人变得更好的基石。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人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从来都没有那么多“大事”可言,几乎都是由琐碎小事组成的,霸座、霸门、让座……都是由日常中被忽略的小事引发而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人人都听过,但是却不容易做得到。时时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做一个只能背诵金句,却道德有失的人呀。
「做个有素质的,读书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