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容易出现厌学症,以及其他心理症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我同一性问题。自我同一性简单来讲,就是一种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即要让自己在对外的关系中表现出个性,又能够在内在的关系当中做到连续一致和统一。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森在人生的八个阶段当中所提出的一个心理概念。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学专业名词解释,是指个体在特点环境中的自我整合和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
自我同一性也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就是个体在青春期的时候,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我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这也是我们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所经常见到的一个有些矛盾的现象,就是孩子一方面非常的追求所谓的个性,另外一方面,他们又非常渴望的融入到一个群体当中。甚至于这种合群的需求,会远远的大于表现出个性的需求。有些时候,孩子所谓的表现个性,其实是为了获得他所在群体的一种认可,显示出我能比其他人做的更好的一种虚荣感。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定义为“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一种从信赖的人那里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所以,当孩子表现出个性,展露个性的时候,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他们这样做的本质,是为了获得父母的一种认可,认可他们在家庭这个系统当中,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小孩子,而是跟父母一样的一个成熟的大人,甚至于他们想要在某些方面,做得比父母还要好。
但很多父母,在孩子展现出这样的竞争力之后,出于潜意识的一种害怕,以及进入中年期危机之后的恐惧,会格外强烈的去打击孩子,不让孩子表现的比自己更好。从而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从一种健康的竞争关系,变成了一种相看两厌的逆争,也就是逆反的关系。
而逆反关系的出现,不仅使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方面出现问题,也使得孩子没有发展出正确的角色关系,从而陷入到角色混乱当中。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叫做好的童年疗愈一生,不好的童年用一生来疗愈。但其实更加准确的说法,是好的青春期疗愈一生,不好的青春期用一生来疗愈。因为童年的伤害,可能会让一个人形成悲惨的脚本,但这些脚本,都是能够在青春期进行更正。但到了青春期,修改而成的错误脚本,已经还难再进行修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