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 老师好!”这个项目已经过去一年,和华与华的合作也已经过去了一年,项目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短时间内的确让品牌在过去这一段时间内,以爆发似的形式在全国产生了连锁反应,同时也看到了很多竞品争相模仿,一时间市面上所有的教育机构都把劲儿使在了“老师”这个关键词上。
虽然项目过程中磕磕绊绊,但是华与华作为中国本土出生的营销企业,在过去的十年间快速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论,而且能够在很多中国本土企业中备受推崇,的确是有自己的“套路”,这种“套路”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展现形式,确实简单易懂,能够直接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同时还可以适用于商业中的“部分情况”,有些思考甚至能给所有品牌以启发,这着实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
这本书其实在做“新东方 老师好!”项目的初期就已经读完,现在项目已经过去一年,重新拿出来复读,总结出一些“好的”与“不好”的部分,算是对这个项目做一个最好的总结:
一、六赞
1.对企业战略层面的理解:本书第五章,说企业战略,是我觉得最有启发性、最有智慧的一章。比如他认为企业需经历增长、发展、生存三个层次。“企业不能被增长蒙蔽,进而短视”。以及对企业和企业家的定义 —— 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售货,这些我相信都是一般品牌营销人无法总结的,必须有华与华这种经常与企业家接触、解决企业问题的经验。
2.对顶层设计的理解:华与华方法里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我也非常赞同 —— 所有问题都是一个问题。顶层设计不是设计顶层,而是从顶层开始,一层一层往下设计。所以华与华推崇必须和企业创始人接触,从企业战略推及营销战略再到传播,书中也以葵花做了案例,有一定启发。
3.对调研的理解:盖洛普、益索普说调研、4A说调研都很正常,这个国内企业也说调研而且说的比较有意思。最重要的一条是——调研不要让人思考、不要让人归纳、不要让人给你创意、不要让人给你insight,你要的就是事实/场景,然以你自己判断。
4.对消费者角色的划分,给初学者简易的入口:将角色划分为受众、购买者、体验者、传播者,对应消费的四个阶段,对于营销初学者,很容易从这些角度分析受众的心理。
5.对营销理论透彻的理解:如4P vs. 4C。还有一段高潮,就是批评4C,回归4P。很多一段时间,我都认为4C几乎就是换个角度说4P,本质没差别。华与华甚至将4C的片面性讲出来,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很多研究营销理论的人可以仔细看这一部分。
6.对企业经营与中国文化的理解。书末尾,给了4个故事,虽然我不是创业者,但心有戚戚焉。我们每个人都在盲人摸象、企业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成功无非就是买油翁的熟能生巧,最后真正的精通就像庖丁解牛一般神奇。
二、六黑
1.对品牌符号过于肤浅的解读:品牌是一切心智印象的总和,而符号论只将品牌当作销售的一种手段,所以这个方法下诞生不出生活方式品牌,也诞生不了像耐克“JUST DO IT”、“I LOVE’IN IT”如此经典的广告语言。常常吐槽中国广告水平远弱于国外,那么华与华出品的这些视频广告,也绝对是其中贡献的一份子。
2.如果用华与华方法去降低传播成本,就要投入巨大的媒介成本,是自相矛盾的:举例来说,华与华希望葵花药业成为儿童用药专家的形象,所以先大力砸1个亿投央视,然后说消费者现在都知道葵花是儿童用药专家,每说一次都是对成本的节约,这是不合理的。相反,互联网带来的内容营销思维,更值得葵花这样的企业学习,哪怕做个公众号,每天科普儿童用药常识,这才是真正的打造专家形象、节约传播成本。
3.华与华的超级符号论、超级话语论、传播是播传论,都建立在大量重复曝光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曝光,被消费者传颂的金句、记忆的符号都不复存在。而这件事儿决定了什么呢?反过来,决定了华与华必须找资本实力强、有一定知名度甚至也内领先的企业,从而限制了方法适用范围。
4.靠大规模媒介堆砌,只能停留在上个10年。但再往后,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权的全媒体时代,会有人被强制记忆么?枯燥乏味、单调重复的方法就完全失去效力,这也是为何你在国外几乎见不到这样的内容,它们的创意营销比我们早几十年,早就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所以都是重复,你重复的都是同一句slogan同系列画面;nike重复的都是一句JDI,但是人家在不断更新自己的内容,才能吸引人看。
5.全书几乎不涉及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在现在这个市场环境,这是最大的漏洞。
6.太过于依赖中国传统文化:超级符号的原力,一旦超出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就无能为力了,所以如果企业需要突破国内而走向国际化的时候,这必将成为一把双刃剑,导致企业的内核无法被外面更多的人所知晓而形成屏障。
以上就是对华与华和一起做的项目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其实创意这件事本身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能不能给企业带来盈利和增长,如果可以那这无疑是好的创意,反之亦然。所以不用过多纠结于华与华这家营销企业是如何的,很多时候更多的是靠企业内部的自驱力和领导团队的决心。
总之企业能发发展不能只依赖于创意本身,再好的创意能不能真正实施,还是归结于企业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