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堂弟在网上跟我说,读书很伟大吗。
是啊,会考试的学生,往往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他们一直埋在考试、升学里,为了考试、拿高分,同学之间如何耍手段。在学校有太多这一类的事,也隐约感觉到考试导向继续发展下去,学生们会发生很可怕的事。分数高又怎样,他们可能忽略了很多其它的东西。
像在班里接触到学科分数很低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没花很多时间去准备考试,相反的,他花很多时间在了解人。譬如说,看小说或电影,从中就有很多机会触碰到人性的问题。
我相信但凡人处在一个生理发育、转变的时期,就是他最敏感的时候。
不只是身体开始变化,声音变粗、性特征出现······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性,也就是启蒙的时刻。在这期间,其实是可以找上文学的。在书店里读文学,可以消减许多欲望上的苦闷,并尝试解答自己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什么,等等,这些难以解答的困惑。可以让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并在文学中得到许多关于人生课题的解答。
我们评判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坏孩子,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判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码事,法律系的高材生不表示不会犯罪,他可能熟读法律条文,了解各种法令,可是对于“什么叫做罪?”不一定理解。
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没有办法完全转换成智慧。
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别小心,因为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
我想,知识属于人,了解了人,无论学到什么新的知识,都能结合在一起,才不会有断裂的感觉。
个人觉得,学生本身是无辜的。
我想强调的是,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这些学生不能够这样牺牲。有时候,真觉得这些豢养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其实,可以给给我们学生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我们自己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
经常能看到同学照镜子,总是烦恼停留在脸上的痘痘,很少面对镜中的自己,思考自己的可能性。
社会在制造商品,人也变成商品,在商品化、消费化的鼓励中,就会产生对于残害生命无动于衷的局面。
而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教育也在商品化,一切都在商品化。
以前我们说没有饭吃了,只好去抢钱,这还值得同情,因为那是最低层次的选择。那今天,很多的抢劫事件不是为了生存,,而是连犯罪这件事都被物化了,坠入了消费的陷阱。
然而,整个社会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很少人能逃过物化的影响。教育也越来越无能为力,尤其又卡在一个考试升学制度,如果没有办法对抗这个制度,就没有办法彻底扭转学生的观念。
很少人有勇气去对抗这个制度,而我自己就是从这个制度下走出来算不得好的学生,但,我还是不敢对一个高中生的弟弟说:你不要考试,不要升学,你现在正是敏感的年纪,应该去画画、去看小说。
我不敢讲这个话,因为要面对的是巨大的压力,他的父母、他的学校、他的同学、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这个时候谈人性谈文化的根本,真的非常困难。
但,教育真正要做的就是对人的关心,可惜的是,一直以来只是形式上的忽悠。
教育不是在教书,事实上这是一份救人的工作。重要的是,教育不能够只求量,不求质,学校不是制造商,让学生一批一批得到文凭毕业就好了,还是要关心人的问题。
很多父母与老师忽略了一件事,他们所教育的对象不是一个物品,是一个人。他们的任何举动,都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哪怕是一点点的关心,也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人有时候很奇怪,会倚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有信心。人类的文明也很有趣,慢慢发展下来,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使自己有信心但前提是要有一个比较成熟、比较丰富的文化支持。譬如说,我虽然很矮,可是我在另一方面很高大,可能是心灵方面,或是精神方面,或者有某一方面特殊技能。我很期盼能有这样的社会,这样的文化出现,让每一个人都有自身不同的价值。
人不是被制化的,不能用英文分数、数学分数就决定这个学生好不好。只有不把人制化,才能让人身上的其它元素有机会被发现,丰富他的自信。
我知道堂弟的苦恼在哪里,我也是这样经历来的,可是我没法去鼓励他说,让他学西方印象派举办落选画展一样,也可以来个高考落选榜,因为他要面对非常巨大的价值压力,很可能会崩溃、变坏、扭曲,真的要非常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