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需求、系统需求和灵性需求共同作用维系着我们所属的群体,但是需求间会不会发生矛盾?需求与良知之间会不会发生冲突?当然会。当他们发生矛盾与冲突时,良知这个报警器就会响起。
什么是良知?
良知告诉我们与所属群体的关系状况——我们的行为是否危及我们所属群体的权利。
人类是群体动物,就如同狮子、狼群、斑马等,在深层的生物记忆里,脱离群体对我们来说就代表着危险。例如,再凶猛的狮子如果落单,也有可能被狼群吃掉。因此,一个人是否能够适当的与其所在的群体相处,有可能影响到他的生存。当一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与群体的关系时,他的内在就会有一个警报器响起。这告诉他:“你的行为危害到你与这个群体的关系了。”这个警报器就是良知,而他所感受到的这个不舒服的信息就是“罪恶感”。当他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之不危及自己与群体的关系时,良知的报警器便会发生另一个信息告诉他:“你现在安全了!”这种舒坦的感觉就是“清白感”。而我们所属的最重要的一个群体就是家庭。
许多孩子的问题,甚至包括成人不幸的命运,都是因为不知如何处理需求间的矛盾,不知如何处理需求与良知间的冲突而产生的。
比如孩子对爸爸的个人需求和对妈妈的个人需求发生冲突,孩子做了爸爸要求做的事,却违背妈妈的意思。这时候孩子心中的良知就会对妈妈产生一种罪恶感,担心是否会影响自己与妈妈的关系,但对爸爸就会有一种清白感。因此罪恶感和清白感常常是同时出现的。
如果爸妈的要求非常不一致,长时间下来孩子就容易形成内外不一致的性格,或学习容易分心、不专注。
又比如,孩子教了一群喜欢网络游戏的朋友,他对这群朋友有归属的需求,如果不玩网游他的良知就会不安,就会对这群朋友有罪恶感。
再比如,孩子交了一群喜欢偷窃的朋友,他如果不偷窃,良知就会感到不安,就会发生罪恶感的警报,因为他的行为危害到与这群朋友的关系,所以他偷东西反而会感觉心安。但偷东西时,他对父母及社会又会产生罪恶感。因此我们要明白,良知警报依据的不是所谓的善恶对错,而是我们与所在群体的归属连接。
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就能知道:孩子的许多问题,就是个人归属感的需求在作祟,是为了归属某群体而产生的盲目行为,孩子甚至会在无意识中做出对自己人生不利的选择,生病、不学习、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出问题等。
另外,孩子还有一些问题是因为个人与系统需求间产生了矛盾。因受到家族或社会的集体系统动力影响,孩子产生了许多莫名的行为与情绪,出现莫名的人际关系问题与疾病,这种情况父母更难觉察。
所以,我们要对良知与系统动力有更深的了解,理清个人需求与系统需求之间的矛盾, 才能为父母与孩子开启幸福成功的大门。
——摘自周鼎文著作《读懂孩子》重点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