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袁文娟老师的《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文章标题,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十多年前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一位老教师对我的叮嘱:“小刘老师啊!现在孩子难教,你千万不能给孩子好脸色,小孩子不懂事,他们会蹬鼻子上脸,平时不要给孩子笑脸,不然孩子会以为你脾气好,以后你就管不住他们了,所以,为了树立威信,头三脚要踢开,以后工作才好开展,这都是我们的经验之谈啊!”听着老教师一番好意的叮嘱,我嘴上说着感谢的话,心里却疑云顿生:“上师范时,书上不都说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吗?为什么不能给孩子好脸色呢?”那时的自己似乎有种分裂感,一边是老教师的经验主义,一边是书中美好的师生关系,我在亦步亦趋中寻找着自己。后来,果真有一位年轻老师因为好脾气,上课连学生的纪律都成了问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老教师的叮嘱变成了现实,大家又得出结论:“城里孩子家庭教育好,孩子素质高,书上的理论管用,乡下孩子没人管,一切都靠老师,跟孩子讲道理没用,只能硬管。”而我,由于固执,所以一直未向经验妥协,也就从未停止找寻一条教育的“良方”。现在回想起来,老教师为什么会得出他的经验之谈?那个年轻老师的失败仅仅是因为脾气好,给了孩子好脸色?我们该如何解读教育?小孩子真的不懂事,没有自己的思想,只能教师说了算?显然这些所谓的经验都是站不住脚的,尽管它有一定的“市场”。
一、由一篇文重新阅读一本书
何为儿童立场?是孩子们想怎样就怎样吗?怎样认识儿童立场?怎样确立儿童立场?如果是孩子说了算,教师立场该如何体现呢?教师立场与儿童立场如何平衡?确立儿童立场与教师有没有关系?有多大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他们之间有联结点吗?我们该怎样找到这个联结点呢?有什么好的策略吗?为了解答我心中的疑惑,我再次翻开了半年前囫囵吞枣看过的《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一书,找到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二实小)关于儿童立场的认识过程及儿童立场日常化的思考和实践的文章《确立儿童立场,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一文。
看着书中的圈点勾划,当时的读书仅仅是读了而已,至于读懂了多少,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先谈的是关于儿童立场的认识过程,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二实小对儿童立场的认识轨迹。他们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和理解经历了四个过程:1、儿童立场的缺失。2、儿童立场的泛化。3、儿童立场的散点。4、儿童立场的偏差。
在二实小未进入“新基础教育”研究之前,他们也和我们大多数学校一样,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一种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状态,把学生当做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存在,教师是为教学习知识而存在,学科的育人价值被局限在掌握具体的知识上。大多数教师只是围绕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来制定教学目标,对学科教育的价值认识即使有,可能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在学生工作中则表现为被动地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安排。无论是主题教育还是专题活动,很少想过是否适合本校的学生,学生是否喜爱这样的活动(这样的认识正是我们现在的状态)。在学校进入“新基础教育”研究之初,当教师意识到了学生角度,便迫不及待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于是出现了教师跟着学生走的状况,这种表面上的“活”,由于缺少教师的有机调节和发展引领,更多情况下,活动是“无效”的活,“无序”的动。(如何评价一堂好课或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我们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尤其是公开课,我们甚至一度把“以学生为主体”理解为了“学生说了算”,课堂异常热闹,看似讨论热烈,满足了学生主动探索和表现的欲望,看了二实小的探索历程,现在想来,我们课堂上这种表面上的“活”却缺少了教师的目的性和策略的思考)。
如何寻求教师立场和儿童立场之间的联结点?二实小在“新基础教育”专家组的指导下进行了专题研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班队活动)目标设定建立在教师对教学(活动)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课堂教学(班队活动)组织也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于是,课堂上(活动中),问题由学生而来,讨论由学生而起,课堂成了学生互动、自觉活动的场所。遗憾的是这样的精彩更多出现在研讨活动之际,还没有走进教师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在这里,我看到了教师的作用。儿童立场的确立实际上是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先要发生变化,教师先要心中有“人”,才能眼中有“人”,进而才能在课堂或活动中有“人”,有“人”也不是盲目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是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可是这样的“高度”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可能正是由于不具备这样的“高度”,所以更多的老师才不愿改变自己,才惧怕学习,才更喜欢穿新鞋走老路。在我自己的学习中,也深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很想做好一个活动,但苦于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常常会打退堂鼓,幸亏我遇到了李教授和班主任研修院的伙伴们)。分散的、点状的儿童立场的体验活动之后,二实小开始了整体规划,由于对儿童立场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所以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二实小却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与思考中实践着。文章的第二部分记述的是二实小儿童立场日常化的思考和实践。经历了儿童立场的感知过程,二实小的教师们普遍感到要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生存状态,儿童立场的确立与落实必须日常化,需要放在学生发展大的背景之下构建整体化、系列化的思维方式和实施策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要确立儿童立场,首先必须走近儿童,关注并正确解读学生的成长需求,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了解他们内心的愿望和烦恼。二实小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组的指导下,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专题研讨等形式,采集了来自日常实践的大量信息系统,梳理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并从纵横两个层面同时展开了他们的回溯研究。了解了孩子的成长需求,儿童立场的确立就有了着力点:确立儿童立场,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其中课堂教学和学生工作是最主要的载体。二实小的老师们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加工,把各学科的书本知识以结构为大单元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之前,不仅从教材出发,还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寻找教材实施与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把教材的育人价值提炼出来,力图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儿童立场。不仅如此,二实小还以“成长体验”为主线,提出“让孩子说孩子的话”“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演孩子的故事”这样的工作要求,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
在落实儿童立场的思考与实践中,不论是根据儿童的特点废除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规矩”,给学生一些“特权”,还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在全校学生中广泛征集身边的烦恼等活动;不论是给学生架设表达内心想法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还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不论是以“成长体验”为主题的校园设计参与,还是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教室的装扮;不论是课间游戏自己设计,还是源于孩子生活,又高于孩子生活的表演……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个新生的、充满绿意的生命,在全面的、全程性的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获得成长。这样的教育和成长是令人欣喜和兴奋的,是令人流连忘返的!
二、由一本书再到一篇文
在阅读了二实小的儿童立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后,重新再读袁校长《教育需要坚守“儿童立场”》,我终于理解了袁校长的那段话:“儿童立场的确立与坚守,不能仅仅存在于文字之中,而需要化成学校教育的内在构成,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其多维转化的过程,才是儿童立场的力量生成过程。工作30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种力量的生成与汇聚,其中在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二实小”)任职副校长的九年,是我对儿童立场的内涵逐步清晰并形成学校教育实践转化策略的9年,也是‘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生活的多彩与快乐’之教育理想执着追求的9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到了职业的尊严和自豪。”9年的付出与探索,不是区区几千字的论文所能概括的,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职业的尊严与自豪也是别人无法体会的,从这份“尊严与自豪”里,我读出了袁校长与二实小的师生们的幸福和快乐!
人们都说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行不合一——说的和做的不一样。怎样才能让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儿童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影响力要通过儿童自己去实现。如果教育游离在学生之外,儿童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的主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唯有承认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儿童的教育和发展,主动走进孩子的心灵,敬畏、参与创生学生的班级和学校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站在同一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才会尊重学生作出的决定和选择,理解学生的言行,与之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并进入教育的最佳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蕴藏在学校教育中的宝藏——学生内在的发展资源!”教育的影响怎样通过儿童自己去实现?怎样承认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承认的前提是什么?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孩子吗?为什么我们自以为为了孩子好的课,孩子们却不喜欢?为什么孩子总说我们不懂他们?“儿童立场”如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
袁校长从实际出发,经过9年的探索实践,她认为儿童立场的确立与坚守要从三方面努力:一、儿童立场之“根”:读懂学生的成长需求;二、儿童立场之“魂”:教育面向每位学生;三、儿童立场之“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童年。
三、书里书外、文里文外读真情
1、真感情
杨志平编辑在转发“你好,暑假!”的研究成果时写道:“暑假仍在继续,研究仍在进行。见人、见过程、见用心,有问题、有反思、有发现。我们欣喜于见到这样的文字与行动,也期待这样的呈现能给您带来启发。”我想,这份评价适合“新基础教育”的每一份研究,就像二实小关于“儿童立场”的研究过程,历时9年,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启发下,努力从关注个别学生转向关注全体学生,从关注抽象学生转向关注具体学生,从借鉴他人理论、观点转向具体研究本班级学生,从相对单一的研究视角,转换到综合性的研究视角,这些转向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对基础教育的热情,真正关注孩子发展的真情!
2、真实践
不管点上的“学生告状为哪般”“男女生交往”的研究,还是面上“三放三收”的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及学生工作重点指导策略研究;不管是在课堂中给学生一些“特权”的尝试,还是在全校学生中广泛征集身边的烦恼活动;不管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提案征集,还是把游戏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不管是以“成长体验”为主题,由孩子自己装扮校园,还是自己设计课间游戏、自编自导自演儿童剧;不管是以“岗位建设”为抓手,全面启动班级岗位建设的研究和设计,还是在校内,创办新竹服务公司等等,每一项实践都有一个共同点:直面人的生命,坚守儿童立场。
3、真思索
对于华东师大心理系李晓文教授提出的问题: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你们学校(班级)和别的学校(班级)的学生有什么不一样?他们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烦恼和快乐?他们有什么成长愿望和需求?……袁校长说:“多年以后我才感受到,这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仅考量着一名校长,对于学校育人目标,和学生独特性的认识,而且是践行‘儿童立场’的根基,也是其内涵提升的核心所在”。一个教授的提问,多年以后,袁校长还在思考,足见其对教育的用心之苦!又如,对于人们司空见惯的学生告状问题的研究:对于不同年级学生告状目的和方式的梳理,使我能较为清晰的感受学生的纵向发展和变化,综合性的呈现出一定的年龄特点,即学生在每个发展阶段的独特性,我很欣喜,这来自研究性实践的发现,教师们在弄清楚学生的各种原因后,选择有效的指导策略,这不仅成为教师,解读学生的重要资源,而且成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
四、明“儿童立场”,思学生成长
在反复的阅读中,我渐渐明晰了“儿童立场”,我该怎样把“儿童立场”与我的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呢?
首先,我要弄明白七—九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再施以合适的教育策略。特别开心的是《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这本凝聚了“新基础教育”人心血的书,给了我引领与启发。“新基础教育”实验校的宝贵经验让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再出发。(现把初中阶段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设计摘录如下):
七年级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设计。
具体来说,七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与成长需要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认识。
(一)自我形象初步萌芽,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呈现。
(二)自主阅读、思考、表达的需要凸现。
(三)综合能力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学校各类活动的主力。
(四)人际交往中,民主尊重的需要进一步发展。
工作要点
将我们诸多实验学校的探索汇总,我们建议在本年级关注以下方面的教育工作。
(一)班级内部组织重建与活动方式重建。
(二)学校大型活动吸收学生自主参与,发挥其主力作用。
(三)组织、促进学生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对文化力量的敏感与兴趣。
(五)巩固、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状态,提升交往能力。
工作策略
(一)加强积极的引导。
(二)增加活动数量与提升活动质量同步。
(三)在自主策划与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自我形象。
八年级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设计。
八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需求
(一)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
(二)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与诸多关系人的关系需要实现性质重建。
(四)学科学习与学生工作质量提升的需要明显。
工作要点
综合有关改革实验,我们建议八年级学生工作考虑如下教育内容:
(一)丰富而高质量的社会、学校层面的实践活动。
(二)对学生现有文化的价值提升。
(三)建立多类型交往关系,营建立体、丰富、积极的发展生态。
(四)学生个体与群体的才艺呈现与交流。
(五)对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理想、审美意识的自觉提升。
工作策略
(一)尊重学生。
(二)加强沟通。
(三)表达关爱。
(四)强化欣赏。
九年级学生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设计。
九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需求
(一)面对选择,需要承担。
(二)人际关系敏感,需要关怀与支持。
(三)学习与发展的挑战性高,综合素养需要质的提升。
工作要点
九年级学生成长教育的系列主题,可以考虑如下内容:
(一)清晰定位自我,主动选择发展可能。
(二)促成学习状态的整体调整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三)学校、年级活动的自主策划、组织和参与。
(四)促进学生与父母关系的协调。
(五)关注社会生活,加强与学科学习的沟通。
工作策略
(一)充分的放手与适度的鼓励、指导。
(二)提供更开阔的平台和更具挑战性的活动。
(三)强化同伴互助。
(四)尊重学生差异。
其次,要做心中有人的教育。常州二实小关于儿童立场日常化的思考和实践中指出:(一)关注成长需求。“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了解他们内心的愿望和烦恼。”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自己想当然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这一点我要改,更多的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二)落实儿童立场
1、课堂教学中落实儿童立场。文章指出:“在教学设计之初,想想学生以前学了些什么,后面还将要学什么,这样一个教学内容怎样才能充分体现它的价值,哪些环节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哪些环节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哪些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学科学习情感。”我以前的备课中并没有思考这些问题,以后我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2、学生工作中落实儿童立场。学生工作中要给学生话语权、选择权、参与权,而不能一味的包办代替,这样会让孩子失去主动性,也会让他们的创造力大打折扣。比如,班级公约的制定,以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现在则是由全班同学找出班级存在的问题,然后师生一起针对存在问题商量班级公约的制定,逐渐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则是一件大事。”教育无小事,事事皆学问,面对每天都在成长变化的学生,我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与学生一起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