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道家思想之异同
在《世说新语》的《文学》篇里讲,有位大官向一个哲学家(这位大官本人也是哲学家)问老、庄与孔子的异同。哲学家回答说:"将无同?"意思是:莫不是同吗?据说,大官很喜欢这个回答,马上任命这个哲学家为他的秘书,当时称为"掾"。这便是"三语掾"的来历。"三语掾"的以问作答,的确很妙。因为不能说道、儒两家思想(众所周知老、庄是道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毫不相同,也不能说他们一切相同。
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由于中国是个大陆国家,所以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甚至今天中国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估计仍然占到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于是在以农为主的经济背景下,产生了两个主要思想趋势:道家和儒家思想,它们势必又会受农的影响。它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却是同一轴杆的两极。而"轴杆"便是对"农"的渴望和灵感。
先说说儒、道两家思想相同之处
二者都支持"反者道之动"这一理论,用现代话说便是"物极必反",无疑此论点受到了日月运行、四时相继的启发,而"农"为了进行工作就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变化。儒家的《易传》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日盈则昃,月盈则亏。""复,其见天地之心乎。"道家的《老子》也有相似的话:"反者道之动。"这一理论对于中华民族、中国人影响极大,它始终激励着华夏儿女们,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满怀希望,这种希望用一句话来表达便是:黎明即将到来。
再说说道家和儒两家思想的主要的不同之处
二者主要是在对农的表达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
《老子》里写道:"小国寡民⋯⋯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不正是小农国家的一幅田园画吗?道家的人把农的简朴、天真及自然加以理想化,使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受到深刻的启示,对中国艺术与诗歌影响深远。他们把对自然的赞美与热爱发挥到极致,还推断出,属于天者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属于人者是人类痛苦的根子。正如儒家的荀子所说,"蔽于天而不知人。"道家人主张圣人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将他自己跟整个自然即宇宙达到神秘的同一。
而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的合理,或者是这种制度的理论说明。受中国以陆地为主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了中国最初以农为主的经济条件,这为家族制度打下了基础,儒家学说恰是说明了它的伦理意义。因此儒家学说自然而然地成为正统哲学。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侵入,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儒家人主张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虽然对宇宙有极高的觉解,但仍置于人的日常当中。
概括地说,正如人们常言之,老、庄重"自然";孔子重"名教",同时道家的思想著作《庄子》中也有提到,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是指社会。
明白了儒、道文化之异同,对学习两家思想精髓及经典哲学著作也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