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妈妈群就有一位发来这样一个视频,问我的看法。
视频中,只见一位4、5岁模样的小女孩,一边哭,一边在回答妈妈的问题。小姑娘虽小,说出的话却一套又一套,异常的“懂事”与“成熟”。
这个视频的文章标题是:《父母教育得太好了, 小姑娘很懂事,讲道理一套一套的》。貌似这又是一个在众多父母心目中的:育儿成功案例。
视频本身是为了说明:父母和孩子“好好讲道理”,孩子是会听的。
然而,却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一、孩子需要“体验”而非“概念与知识”
你要当“家人” 还是 “客人”?
“家人”是什么?
“客人”是什么?
“家人”应该做什么?
“客人”应该做什么呢?
视频中,这位妈妈不停地在和女儿确认“概念”、“知识”。让人产生一种:这位妈妈让孩子很有“家教”,孩子很懂道理的感觉。
然而,这样的教育并不适合孩子。
因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
夏天很热,所以我要少穿点衣服;
冬天很冷,所以我出门要多穿一些;
肚子感到饿了,所以我要去吃饭;
一天下来感到困了,所以我要睡觉;
别人的玩具不能抢,因为这样别人不高兴了,就不愿和我一起玩了,所以我需要先问一下别人,或是拿自己的玩具去交换;
玩具玩好了,如果就这样放着房间里会很乱、不漂亮,而且容易绊倒摔跤,所以玩好了我要收起来;
看见认识的人,如果我向TA打招呼、问好,大家就会相互打招呼,感觉很开心;
过马路要走横道线“红灯停、绿灯行”,这样的秩序让我感觉很安全,所以我要遵守交通规则;
. . . . .
对于初来乍到的孩子们来说:“概念”与“知识”应是经由丰富的体验慢慢总结得到的,或是带着体验向前人学习到的。一旦知识挡在人和体验之间,则变成了障碍,而人的痛苦,正来自于心与脑的割裂。
狂妄地告诉孩子:不用去体验了,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世界就是这样,你听着照做就行!这就好像要让一个人从此不再从自然丰富的食物中汲取身体所需要的养分,而天天靠着吞“营养药片”度日,如此这般活着的生命,不仅是不接地气的,也是不健康的。
我们每个人都存在局限性,不要用我们狭隘的头脑来限制孩子无限的可能。只有让孩子直接与事物建立连接,才会拥有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二、真正美好的品格,是自发自然的选择
视频中,有一点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小女孩嘴上说着“明事理”的话,但眼中充满了泪水与恐惧!
发完这段视频之后,那位妈妈说:我觉得她未必真心改。这也代表着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担心与疑惑:当时说的好好的,可孩子为什么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呢?
这里存在着一个关键点:孩子认错,是因为理解,还是害怕?
和父母相比,孩子无论是体力还是能力,都是十分弱小的。退一万步讲:
父母不给吃饭,自己就得饿肚子;
父母不给衣服,自己就得受冻;
父母不带自己出去,就没得玩;
让父母不满意了,或许还会被打;. . . . . .
而这才是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不得不表面“听从”、“认错”,而后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的最根本的原因。
孩子只有在不受父母控制的前提下,通过自我体验、通过对父母榜样的学习发展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才是一种与周围能量,自然协调的能力。父母控制下发展出来的自控力,其实是一种内心的恐惧和“制约”,而潜意识里的这种“制约”会像木马程序一样,操控着孩子今后人生的各个方面。
三、比“正确”更重要的,是人格
视频中的妈妈,虽然轻声细语,却难以遮挡住隐藏在背后的 “强势”、“控制”,以及与孩子关系的疏离。
人们往往认为:所谓 “好好教育孩子”就是经常告诉孩子一些我们自认为正确的事情,让孩子听从、配合。从而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懂道理”的人。却不知在这过程中,我们的关注点已经从孩子本身,转移到了孩子的行为,我们完全看不到孩子的感受。我们对孩子的“教导”是以伤害亲子间的情感为代价的!
之所以我们会认为“正确”非常重要,是因为在自己的童年,只有当自己符合父母所认为的正确方式时,他们才能接受我们,这背后其实是内心深深的恐惧。到我们成为父母,处于无意识的恐惧也会拼命的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我们无意识的轮回。
教养孩子过程中,比“正确”更重要的,是人格。
所谓人格,就是孩子和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内化到孩子心里的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
只有得到爱和支持,没有被父母训练过一定好按照“正确”行为生活的孩子,他们的生命才是丰盛的,会发展出真正的智慧。这样的人在面对大家都觉得难处理的矛盾时,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灵活解决方案,因为那是智慧健康心灵自然的表达。
有充足爱的流动,孩子好习惯也会自然呈现,无需训练,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自发自然的选择。
曾经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干旱时节,小树的叶子蜷缩起来。
园丁A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及时浇水;
园丁B看不见小树,小树熬到下雨也活下来了;
园丁C很爱控制,不辞辛劳的把叶子一片片掰开,结果小树失水过多旱死了。
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孩子所有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当我们面对孩子,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敬畏与信任,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助力”,而非“障碍”。
如果您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请告诉 TA:
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