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总是会莫名的就情绪不好,下雨心情不好,跟朋友出去嗨了一场也心情不好,都不知道自己哪儿来的那么多伤感。所以在读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就特别渴望获得那样的状态。
已经十多年过去了,经历会让我们逐渐成熟,感受过太多压抑痛苦和无可奈何之后,很少会因为一场下雨就发生心情改变了。同时,能让自己开怀大笑的事情也少了。不知这种转变是好是坏。
都说活着就是一场修行,有一点我很清楚,现在的自己知道自己身上存在很多不足了,知道过去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认知都不太准确了。过去我以为我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强势之人,现在知道自己只是表面伪装成那样来弥补内心的过于敏感柔软。骨子里还是想做一个温柔而又贤惠的女子,就如我外在形象给人的感觉一般。
过去就有朋友评价过我,你安静坐着不动的时候给人感觉挺娴静一女子,为何一讲起话来就这么豪放了呢?对呀!其实我本该娴静的,大概就是初中那年转折后,慢慢话多了起来。内心的空洞却未被填满,所以一直通过不停的讲话,和丰富的姿体语言掩盖这份缺失吧!
好在现在,我终于找回了一直被我丢失的自我,重新接纳了真正的自己。当认识真正的自己后,与周围环境和世界似乎更能融洽相处了。我想我是成长达到这个阶段了吧!过去一直处于不知道自己存在问题的阶段。
如果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存在自我认识缺陷,又怎会想到去解决呢?可事实就是,阶段未到是很难体会到自己身处何层级的。
若有机缘,通过学习或贵人相助一部分人可实现快速进阶,但似乎大部分人都只能在认不清自己的现实里打转。我想我们将来养育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有个很清晰的自我认知。将来他们需要走得探索之路会少很多。
保护孩子天生的感知力,保护孩子的情绪,既不能没有情绪,也不能不会控制情绪。控制不了情绪很容易伤人伤己,这点不好基本上很多人都知道。可没有情绪因为世上少有这类人,被人们关注的到很少。我就有一个这样的朋友,过去我是非常羡慕他可以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
可是深入接触后,我才意识到,没有情绪不等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想这句诗真正的意思是,我能感受到悲喜,但我不会过多受其影响。而如果彻底感受不到悲喜,虽然也不会受情绪困扰,可没有情绪相应的也会失去对很多事情的感知力。很让身边的人很难受吧!该开心的时候没法分享喜悦,该失落的时候,就你自己在哪儿感怀。想想似乎就挺严重的。
毕竟,感知力是获得幸福的前提。如果感知力低,就无法准确得知当下的状况,那当问题严重到无法解决时,就只能面对失去了,这在亲密关系中体现的尤为重要。对幸福没有感知,当幸福来临时也不太能够抓住。
嗯,至此我很确定,失去对悲喜的感受,人生似乎也没有意义了。有情绪化波动乃人间常态,接纳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