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②知礼③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④礼也。”
①太庙:庙,祭祀祖先的一种建筑;太,最大的意思。个别典籍中成太庙为“大庙”。太庙,就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祭祀祖先的建筑,也就是国君祭祀祖先的地方。这里的太庙,指的是鲁国的开国君主周公的庙宇。
庙,与貌谐音,庙里供奉的不仅仅是牌位,还有画像,或者塑像,以便后人能够怀念祖先的样貌。
当然太庙里并不只是祭祀开国国君一人,而是祭祀历代直系祖先,能否进太庙也不是当时人能决定的,而是后人决定的。后世的太庙一般是封建帝王祭祀的地方,也不是每个皇亲国戚都能进太庙的;历代帝王为了教化顺民,给予臣子最大的荣誉就是“配享太庙”。
孔子年轻的时候,在鲁国出仕,曾经太庙做祭祀助理员。前面有讲到孔子说,祭祀时如果我不在,祭了就和没祭一样。读到这里,我在想,可能是因为祭祀时,没有助祭,就是不合礼仪的祭祀,和没祭一样。
②鄹(zōu):鲁国地名,位于今天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一个小城邑。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曾经做过鄹大夫,所以这里称为鄹人,而孔子也出生于此。
单看鄹人之子这个称谓,尚不能体现喜欢还是厌恶,如果是一个长辈说这话,可能有点喜欢,但如果是平辈,这话就有点讽刺了。结合上下文,这肯定是一个贬义词。孔子的时代做官,举荐占很大一部分,有别人推荐,也有自己推荐。孔子因为懂礼所以就被安排到太庙当助祭,不管是自荐还是人举,可能都会引起同行的反感,你不是懂礼吗?怎么什么也问?真懂假懂?
③知,说文解字中“从矢从口”,也就是从口中说出的话就像箭一样准确,这里可以理解为熟练掌握。礼,祭祀的礼仪。
④是,这,指代“每事问”。
孔子在太庙担任助祭时,进入太庙后,遇到什么事都问其他人。有人就说:“谁说鄹邑那小子熟知礼仪?进太庙后,什么事儿都问别人。”孔子听到以后,就说道:“每件事都去问,这就是礼啊。”
心中秉持的东西,就会反应在行动上,不知不觉把内心表现出来。在孔子的心中,克己复礼是人生追求,自己无时不刻都在践行自己的追求,“每事问”是礼仪制度,而且自己行为也是合乎礼仪的。每个人的内心都会秉持一些东西,秉持的东西每个人不尽相同,比如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只是简单的划分,如果再仔细分,有人在乎金钱,有人在乎面子,有人在乎名声,有人在乎家庭,有人在乎孝道,有人在乎礼仪,有人在乎原则等等,无法一一列举。因此,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就知道他内心的遵循;同理,一个人内心的遵循,会体现到外在言行上。如果通过观察无法确定一个人的内心遵循,那可能就是观察者的能力还不够,或者观察还需要一段时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一个人内心希望什么,就会追求什么,就会有相应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