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与一个学生过渡到社会的桥梁,很多时候这个桥梁又是堕落的温床。
傻玩了两年,大三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所谓的大学四年,其实只有三年零两个月,包括寒暑假和各种节假日。课堂上的内容除了课本知识,老师更多的是向我们介绍就业形势有多么严峻,我脑海里开始一遍一遍地掠过“毕业即失业”这句曾经的玩笑话,却让大三的我觉得非常彷徨。
我在脑海里开始模拟面试的场景,回答好像除了“不知道”就是“没有”。那一刻开始后悔上课没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没有多参加社会实践;没有考过英语四六级……
企业不是做慈善的,不能创造价值的人,公司凭什么给你一份工作?
1.选择目标
我通过各种软件搜索了目标企业,最后把目标定在了几家大公司:BAT(百度、阿里、腾讯)、宝洁、华为这五家公司。你可以嘲笑我自大无知甚至肤浅,但我就是那种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人。而且我相信全国几百万大学生,想进这几家公司的绝对不在少数,问题是能不能进去。
我就读于一个小城的普通二本院校,但那时候丝毫不觉得自己的目标是异想天开,不觉得那时候的自己是欠思量,太轻狂。不想做一粒沙子就该努力成为一颗珍珠呀!
2.采取行动
大学相比于高中,知识虽然已经专业化很多了,但真正做选择的时候,感觉范围还是那么泛,就像没有真才实学的自己,只会泛泛而谈。纠结了两天后做了一个笼统的计划:(1)把专业书再细看一遍;(2)背单词,英语是简直就是一门不过时学科;(3)练习word、excel。
计划与行动是两码事,没有打开书本之前,整个人都是鸡血满满,打开书本后呵欠不断。长期不学习的话,学习能力就会下降,进入学习状态需要的过渡期也长。我坐在图书馆,摆出学习的样子,心却到处乱飞,就像一个装睡的人,闭着眼睛确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息。每天早上羡慕室友可以睡懒觉,晚上羡慕室友可以玩手机,而我佯装着努力的样子却进不去状态。这样没有效率的状态不如睡懒觉,但是有句话说的好,如果你想成为什么样子,就先装作那个样子。
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学习的时候可以忽略周围的动静了;我蹩脚的英语竟然过了四级;作为一个电脑盲拿到了计算机二级证书(虽然室友都说我是走了狗屎运)。
3.努力并迷茫着
虽然比不学无术的时候好了一点,但拿到的证书都是最基础的,几乎人人都有,并没有什么优势。却还是在为下一个证书努力,虽然不知道它对我未来的工作是否有用。多年以后回想起大学的狂妄,和为了那份狂妄而付出的努力,我是觉得庆幸?还是觉得瞎折腾?
有人说大四了,这个阶段不考还赖在学校的,其实就是失业者,听到其实挺伤心的,但是这话又有一定的道理。越接近毕业越迷茫,不知道以后找工作是该宁缺毋滥?还是找个差不多的先做着?对于曾经的目标,或许只能成为曾经的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