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可以说是一部反人性的心灵鸡汤,而对这本书的接受程度,取决于你当下的处境。如果你当下处境不佳那么就能理解和接受庄子的理论。而春风得意的你一定觉得他在胡说八道。确切的说《庄子》就是失败者舔伤口的心灵鸡汤。
庄子本人就是个人生输家,被边缘化的知识分子,在那个知识分子最值钱的时代,庄子却格格不入,他看什么都不顺眼,到处拆台,却又没做出什么建树,不免令人讨厌。追随他的都是非主流。放今天,他就是整天在朋友圈发负能量的人,是网络时代的键盘侠。只所以他会这样是因为庄子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比别人更看不惯那些社会丑态,对社会绝望伤心,才会如此过激。按照晚清名人王先谦对《庄子》的理解,他认为庄子写书只是为了发泄不满,愤世嫉俗。
因而今天我们来理解《庄子》的内容,必须先要理解这个背景,也要清楚庄子绝不像其他诸子百家那样给社会开药方。所以虽然《庄子》内容海阔天空,却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也正因为如此庄子的传人鲜有听闻。那是不是《庄子》作为心灵鸡汤,就是抚慰下心灵的作用呢?那也不完全是,至少王先谦从中学习到了“淡然”,即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其实就是庄子提出的一套心法,当你改变不了世界的时候,那么改变内心。当你对一切都不在乎,不在意的时候,自然没什么能伤害你。原来这句流行甚广的鸡汤文源自庄子。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让我们试试如何让自己看淡子女的生死。
抛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德枷锁,光从生物本能来看,儿女是我们延续种群的唯一方式,养育儿女是烙印在我们基因中的生命本能,怎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女消失。
进一步从心理角度看,我们本能对死亡感到恐惧,而基因的传承,就如同”我们“可以通过儿女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大大缓解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为此,怎能允许儿女离我们而去。
因而无论从生物还是心理角度来看,儿女在对我们意义重大,我们怎能对他们的生死无动于衷呢。更遑论还有情感因素,从对没有血缘关系 的宠物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情感的作用了。
但慢着。
情感其实是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淡化,并且也可以通过寻找新的替代品可以解决的。
而生物本能的生命延续,种群不会因为你单个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其实大可不必那么在意。
同样虚幻的以为通过基因的延续来缓解自己死亡的恐惧,更是自欺欺人,延续下去的基因其实已经不是“你”了,死亡是自然规律,接受这个规律,也降低了对死亡的恐惧。
因此想清楚无论情感、还是所谓的生物本能,还是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其实都是虚妄,自然对于子女的生死淡然了。